老桂枯寒出奇怪,知几何年如许大。
枝枝浑是好西风,粒粒中藏香世界。
幽人高卧崖藓边,野僧肯寄溪云外。
兔惊玉杵夜丁当,鸟嗽辟寒金琐碎。
并令满屋书传香,唤起多生酒诗债。
我今回向语一则,云何赞叹花三昧。
月光童子妙庄严,金粟如来殊胜解。
老桂枯寒出奇怪,知几何年如许大。
枝枝浑是好西风,粒粒中藏香世界。
幽人高卧崖藓边,野僧肯寄溪云外。
兔惊玉杵夜丁当,鸟嗽辟寒金琐碎。
并令满屋书传香,唤起多生酒诗债。
我今回向语一则,云何赞叹花三昧。
月光童子妙庄严,金粟如来殊胜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幽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诗人先以"老桂枯寒出奇怪,知几何年如许大"设定了一个时间久远、环境独特的背景,再通过"枝枝浑是好西风,粒粒中藏香世界"表达了桂树在西风中散发出的清香,这不仅是一个视觉上的描绘,更是一种对自然美好的感受和赞美。
接着,诗人描写了一个幽静的生活状态:"幽人高卧崖藓边,野僧肯寄溪云外"。这里的"幽人"可能是指隐居在深山之中的文人或僧侣,他们选择了一种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而"野僧"则是在大自然中寻找到心灵寄托的人,他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寄存于溪流和云外,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融合。
诗中的"兔惊玉杵夜丁当,鸟嗽辟寒金琐碎"则是对夜晚声音的描写,这些细微的声音在静谧的夜晚显得尤为清晰,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意境。
而"并令满屋书传香,唤起多生酒诗债"一句,则是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沉浸于书籍之中,不仅身体被书香所充盈,连带着过去的酒宴与诗歌也被唤醒,这里的"酒诗债"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不舍。
最后,诗人通过"我今回向语一则,云何赞叹花三昧"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赞叹自然之美的心境。这里的"花三昧"可能是一种禅定中的境界,即完全沉浸于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体验之中。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山林静谧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若欲悟道真体,莫除色声言语。
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
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
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若欲作业求佛,业是生死大兆。
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晓。
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
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起吾我,涅盘法食常饱。
秋胡纳令室,三日宦他乡。
皎皎洁妇姿,冷冷守空房。
燕婉不终夕,别如参与商。
忧来犹四海,易感难可防。
人言生日短,愁者苦夜长。
百草扬春华,攘腕采柔桑。
素手寻繁枝,落叶不盈筐。
罗衣医玉体,回目流采章。
君子倦仕归,车马如龙骧。
精诚驰万里,既至两相忘。
行人悦令颜,借息此树旁。
诱以逢卿喻,遂下黄金装。
烈烈贞女忿,言辞厉秋霜。
长驱及居室,奉金升北堂。
母立呼妇来,欢乐情未央。
秋胡见此妇,惕然怀探汤。
负心岂不惭,永誓非所望。
清浊必异源,凫凤不并翔。
引身赴长流,果哉洁妇肠。
彼夫既不淑,此妇亦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