冱寒日日霜如雪,地土缩高砖石裂。
板桥积厚滑难乾,林叶有同装玉屑。
朝来负暄殊不暖,过午欲晡冰更结。
无风亦觉气酸然,只是水边梅影别。
一冬既雷仍既雨,仅可得晴霜未绝。
家贫无人去拾柴,白屋何由生煖热。
且拥败絮莫出门,欲赋江梅诗转拙。
细思雨霜岂常霜,须见阳和变时节。
待他春色到人间,定自忘之都弗说。
冱寒日日霜如雪,地土缩高砖石裂。
板桥积厚滑难乾,林叶有同装玉屑。
朝来负暄殊不暖,过午欲晡冰更结。
无风亦觉气酸然,只是水边梅影别。
一冬既雷仍既雨,仅可得晴霜未绝。
家贫无人去拾柴,白屋何由生煖热。
且拥败絮莫出门,欲赋江梅诗转拙。
细思雨霜岂常霜,须见阳和变时节。
待他春色到人间,定自忘之都弗说。
这首诗描绘了霜寒季节的寒冷景象与内心感受。首句“冱寒日日霜如雪”,以霜比雪,形象地展现了冬季严寒的氛围。接着“地土缩高砖石裂”、“板桥积厚滑难乾”,通过地、桥等自然景物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寒冷的环境。诗人又以“林叶有同装玉屑”比喻被霜覆盖的树叶,生动而富有诗意。
“朝来负暄殊不暖,过午欲晡冰更结”,描述了早晨虽有阳光但依然寒冷,午后则更加寒冷,冰冻不断加深的情景。接着“无风亦觉气酸然”,写出了即使没有风,空气中也弥漫着刺骨的寒意。最后,“只是水边梅影别”,以梅影的不同,暗示了环境的寒冷与生机的对比。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生活状态的反思。“一冬既雷仍既雨,仅可得晴霜未绝”,表达了冬季频繁的雷雨天气,使得难得的晴天也因霜冻而显得珍贵。接着“家贫无人去拾柴,白屋何由生煖热”,揭示了在贫困条件下,人们难以获得温暖的生活现状。诗人感叹“且拥败絮莫出门”,表达了在寒冷中只能蜷缩在家中,无法外出的无奈。
最后,“欲赋江梅诗转拙”,表达了诗人想要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却感到力不从心的感慨。“细思雨霜岂常霜,须见阳和变时节”,诗人思考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到寒冷终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待他春色到人间,定自忘之都弗说”,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待,以及对寒冷记忆的淡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霜寒季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与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蕴含了对季节更替、生命循环的哲理思考。
君家诸父多人杰,半是平生亲旧间。
莫话故园空矫首,相从逆旅足开颜。
文元勋业金瓯子,昭德风流玉笋班。
此去腾骧吐虹气,何由来伴老夫闲。
关山往岁曾冰裂,跋马平坡千树雪。
疏枝冷蕊最撩人,雪后生香微带月。
醉中不数长短亭,狐裘拥鼻风前醒。
十年丧乱岂记忆,一见新诗心目惊。
平生公辈真豪友,意气相投共杯酒。
只今流落天南端,怅望中原莫回首。
及身强健频看梅,此花到眼春光催。
玉人风味正清绝,但欠雪月相徘徊。
欲访城西寻醉语,竹篱茅舍知何许。
携壶藉草傥不嗔,便与此花长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