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有方丈室,里有一杂物。
万像俱悉包,参罗亦不出。
日月亮其中,众生无得失。
三界湛然安,中有无数佛。
吾有方丈室,里有一杂物。
万像俱悉包,参罗亦不出。
日月亮其中,众生无得失。
三界湛然安,中有无数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回波乐》中的第五十五首。诗中以“方丈室”为喻,表达了一种包容万物、超越时空的宇宙观。
“吾有方丈室,里有一杂物。” 开篇即以“方丈室”象征心灵的广阔与深邃,表明诗人内心世界之大,容纳了世间万象。而“一杂物”则暗示着在如此广阔的内心世界中,仍存在一些杂念或世俗事物,但这些并不妨碍整体的和谐与完整。
“万像俱悉包,参罗亦不出。”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心灵世界能够包容一切,无论是宏大还是细微的事物,都能在其内心找到位置,没有遗漏。这里的“万像”既指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包括了内心的种种思绪和情感。
“日月亮其中,众生无得失。” 日月象征光明与真理,它们在诗人心中照耀,照亮了所有存在的事物,无论对错、得失。这表明诗人认为一切存在都有其价值和意义,不存在绝对的好坏。
“三界湛然安,中有无数佛。” “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代表了佛教中的三个层次的世界。诗人在此表达了他对宇宙的深刻理解,认为在宇宙的深处,存在着无数的佛性,即无数的觉悟者。这体现了佛教中“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宇宙和谐与内在平静的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生命和自我认知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和谐、包容和内在平静的向往。
长才自昔恨平时,三入修门两鬓丝。
瓮下可能长夜饮,花间却学晚唐词。
潸然北顾关河水,简在西清日月迟。
乘雁双凫沧海上,与君从此恐差池。
吾菊山翁,鹤骖来自蓬云界。
平铺心地有天知,楚楚生兰茝。膝下青衫舞拜。
更参差、斑衣戏队。清闲无事,门外从他,惊尘飞隘。
寿八千年,百分才一朱颜耐。
何妨长主翠嵩春,酒约诗盟在。家庆堂前欢会。
领霞卮、醺红浅带。是人说道,真吕先生,风流潇洒。
病翁耐病杯杓里,鼠矢压书毫不泚。
眼中凛凛黄初年,读诗意欲凌紫烟。
君才王佐绶犹墨,公外从容作诗客。
心期与俗马牛风,化顽惠弱清而容。
不学玄明刚制酒,不学陶公辞五斗。
斯民信君如诅盟,饮羊攫金皆用情。
圣皇旰食求贤意,姓字今应御屏记。
太微清都上云雨,盐梅调鼎极可否。
一艇付我眠溪云,咏歌太平横紫君。
十行看君拜天语,去酌天浆列仙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