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虎有虎白额张,穴巢养子南山阳。
十年饥啸望城市,不食近山牛与羊。
乡民不知攫噬苦,叩首相呼拜神虎。
通衢白昼虎出入,从此乡民少防护。
一朝南行挟虎群,摇尾梢梢高入云。
长驱百里入城郭,神虎经过人不闻。
忽然凭怒风惨悽,赤手搏人如搏麑。
饮血血成河,啖肉肉作泥。
饫酣三日虎乃去,犹负犬豕归其栖。
可怜李将军,有弓不敢射。
却驱残卒守空城,更筑新围高百尺。
有虎有虎白额张,穴巢养子南山阳。
十年饥啸望城市,不食近山牛与羊。
乡民不知攫噬苦,叩首相呼拜神虎。
通衢白昼虎出入,从此乡民少防护。
一朝南行挟虎群,摇尾梢梢高入云。
长驱百里入城郭,神虎经过人不闻。
忽然凭怒风惨悽,赤手搏人如搏麑。
饮血血成河,啖肉肉作泥。
饫酣三日虎乃去,犹负犬豕归其栖。
可怜李将军,有弓不敢射。
却驱残卒守空城,更筑新围高百尺。
这首明代诗人刘崧的《有虎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虎患图景。诗中以白额虎为主角,它在南山的洞穴中养育后代,因长期饥饿而渴望城市中的食物,以至于白天也会出现在通衢大道上。乡民们对虎的威胁无知,甚至将其视为神灵膜拜,结果导致防护松懈。
虎群最终南下,进入城郭,肆意杀戮,百姓惊恐无声。老虎饱餐三天后离去,留下满目疮痍。然而,面对如此凶猛的虎患,英勇的李将军却因畏惧而不敢射箭,只能带领残兵守卫空城,并增建高墙以求自保。
整首诗通过形象的叙述和对比,揭示了人与自然冲突中的无奈与悲凉,以及人性在危机面前的懦弱与坚韧。刘崧的笔触细腻,展现了明朝社会对于虎患问题的深刻忧虑。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