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去无哗,听野老、依然叹作。
叹此日、天如不雨,残年安托。
已苦怀山长降割,何堪铄石还敷虐。
乍晴郊、四望密云生,都垂脚。雨夜响,晨犹落。
更今日,绵于昨。喜良苗新起,绿畴如削。
可料秋来饶黍稷,不忧老去填沟壑。
荷天公、立转好年光,田家乐。
吏去无哗,听野老、依然叹作。
叹此日、天如不雨,残年安托。
已苦怀山长降割,何堪铄石还敷虐。
乍晴郊、四望密云生,都垂脚。雨夜响,晨犹落。
更今日,绵于昨。喜良苗新起,绿畴如削。
可料秋来饶黍稷,不忧老去填沟壑。
荷天公、立转好年光,田家乐。
这首《满江红》描绘了作者在丁酉夏季,目睹麦收情景时的感慨与情感流露。诗中充满了对自然、农业以及人情世态的深切关注。
首先,“吏去无哗,听野老、依然叹作”,开篇便以宁静的乡村景象入笔,官吏离去,百姓生活恢复平静,老人们在田间感叹岁月的流转。这种宁静与和谐的场景,为后续的情感铺垫了基调。
接着,“叹此日、天如不雨,残年安托”,表达了对天气的担忧,担心雨水不足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农民的生计。这种对自然现象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深刻理解与关切。
“已苦怀山长降割,何堪铄石还敷虐”,进一步描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与对自然的敬畏。怀山长降割,意味着丰收的喜悦;而铄石还敷虐,则是面对酷暑的无奈与痛苦。这种对比,展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与复杂。
“乍晴郊、四望密云生,都垂脚”,描绘了天气突然变化的场景,从晴朗到乌云密布,预示着可能的风雨将至,农民们在这样的天气下,心情沉重,担心作物受损。
“雨夜响,晨犹落。更今日,绵于昨”,强调了连续降雨对农作物的影响,不仅夜晚有雨声,清晨仍可见雨滴,连续的降雨使得情况更加严峻。
“喜良苗新起,绿畴如削”,转折处,诗人看到了希望,尽管面临困难,但新长的稻苗给人们带来了喜悦,绿色的田野如同被削过一般,充满生机。
“可料秋来饶黍稷,不忧老去填沟壑”,表达了对未来丰收的期待,同时也对老年的忧虑有所缓解,预示着即使面对老年,也有足够的粮食维持生活,不再担心贫困。
“荷天公、立转好年光,田家乐”,最后,诗人感谢上天,认为虽然经历了风雨,但最终会带来好的年景,让农民们感到快乐。这种乐观的态度,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的体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希望,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