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去何之,岁月忽已逝。
怀人昔孟光,问道今法喜。
百年草头露,一梦月中蚁。
见此两足尊,感动泪如洗。
区区记刻舟,儿嬉亦漫尔。
永断三生缘,付此一弹指。
佳人去何之,岁月忽已逝。
怀人昔孟光,问道今法喜。
百年草头露,一梦月中蚁。
见此两足尊,感动泪如洗。
区区记刻舟,儿嬉亦漫尔。
永断三生缘,付此一弹指。
这首诗《怀贤庵》由宋代诗人孙觌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与永恒主题的深刻感悟。
首联“佳人去何之,岁月忽已逝”以问句形式开篇,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以及时间流逝的无奈。接着,“怀人昔孟光,问道今法喜”将情感引向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与对当下精神追求的肯定,孟光是古代贤妻的代表,法喜则是佛教中的一种精神愉悦状态,这里借以表达对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
“百年草头露,一梦月中蚁”运用比喻手法,将人生比作短暂的露水和梦境中的蚂蚁,强调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虚幻与渺小。接下来,“见此两足尊,感动泪如洗”则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敬仰与感动,这种感动如同泪水般洗涤心灵,净化灵魂。
尾联“区区记刻舟,儿嬉亦漫尔。永断三生缘,付此一弹指”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刻舟求剑的故事寓意着对过去事物的执着与误解,儿戏般的嬉笑则象征着对现实的轻视与逃避。最后两句“永断三生缘,付此一弹指”表达了诗人希望超越生死、缘分的束缚,以一种超脱的态度面对生命,仿佛在一瞬间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领悟与解脱。
整首诗通过对比、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对时间、生命、情感、精神追求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思考,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哲理性。
隋堤一带官河口,不种桑麻种杨柳。
锦帆帝子数巡游,厌住东京乐奔走。
将兵西域再征辽,呼韩稽颡诸蕃朝。
江都宫监伺颜色,翡翠玻璃恣雕饰。
水晶殿揭珠帘开,香风吹送飞仙来。
凭肩笑语能几回,梦游恍惚吴公台。
吴公台下雷塘路,野土茫茫乱烟树。
伤心为吊玉钩斜,柳色黄昏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