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登泰山上,下视何纷纷。
彼角而走者,孰为麟与麇。
彼茁而生者,孰为萧与芸。
伯乐不复出,驽骥终同群。
卞和不再生,珉玉将谁分。
吁哉刘中都,高标凌浮云。
诸侯不荐士,外府不策勋。
冉冉趋黄绶,勤劳徒尔云。
我愧势力小,不能叫吾君。
勿改芳兰性,林深须自薰。
勿隐冲鹤声,天高当自闻。
吾登泰山上,下视何纷纷。
彼角而走者,孰为麟与麇。
彼茁而生者,孰为萧与芸。
伯乐不复出,驽骥终同群。
卞和不再生,珉玉将谁分。
吁哉刘中都,高标凌浮云。
诸侯不荐士,外府不策勋。
冉冉趋黄绶,勤劳徒尔云。
我愧势力小,不能叫吾君。
勿改芳兰性,林深须自薰。
勿隐冲鹤声,天高当自闻。
此诗描绘了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慨与思考。开篇"吾登泰山上,下视何纷纷"表达了诗人攀登高峰,俯瞰下方景象的宏大与壮丽。接着"彼角而走者,孰为麟与麇。彼茁而生者,孰为萧与芸"通过对比麟、麇、萧、芸等珍稀草木,隐喻人才难求和识别真才的困难。
中间两句"伯乐不复出,驽骥终同群。卞和不再生,珉玉将谁分"则表达了对古代伯乐能辨马、卞和能知玉的怀念,以及在当下缺乏鉴赏人才与珍宝的感叹。
以下几句"吁哉刘中都,高标凌浮云。诸侯不荐士,外府不策勋。冉冉趋黄绶,勤劳徒尔云"则是对收诗人刘中都的赞美,其高尚的人格像凌云而过,同时批评时世诸侯与官府不推举贤士,不赏识人才。
末尾"我愧势力小,不能叫吾君。勿改芳兰性,林深须自薰。勿隐冲鹤声,天高当自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力量不足的自责,同时劝诫刘中都保持本性,不必掩饰自己的才能,让世间自然发现其价值。
整首诗通过登泰山这一典型场景,抒发了对人才难求、时事批判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