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名肖形,屈膝裂半曲。
造物憎美尽,吝此黛色足。
自昔蕴精灵,警火鸣逸躅。
猎徒欲罝捕,奇兽宁国育。
新曦相照耀,时霔深栉沐。
哀猿啼一声,蕨迸万茎绿。
兹山名肖形,屈膝裂半曲。
造物憎美尽,吝此黛色足。
自昔蕴精灵,警火鸣逸躅。
猎徒欲罝捕,奇兽宁国育。
新曦相照耀,时霔深栉沐。
哀猿啼一声,蕨迸万茎绿。
这首诗描绘了半屏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传说,充满了浓厚的诗意与想象。
首先,“兹山名肖形,屈膝裂半曲。”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半屏山的独特形状,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弯曲的山体如同屈膝之状,形象而富有动感。
接着,“造物憎美尽,吝此黛色足。”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大自然对美的珍惜与保护,赋予了半屏山独特的黛色,使之成为与众不同的存在。
“自昔蕴精灵,警火鸣逸躅。”诗句中提到的“精灵”和“警火”,不仅增添了神秘色彩,也暗示了半屏山的历史故事和不凡之处,仿佛山中藏有守护者,警戒着过往的行迹。
“猎徒欲罝捕,奇兽宁国育。”通过猎人的企图捕捉,反衬出半屏山内奇异生物的珍贵与保护,强调了这片土地的生态价值和生命力。
“新曦相照耀,时霔深栉沐。”日出的光辉与雨水的滋润,共同描绘了半屏山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
最后,“哀猿啼一声,蕨迸万茎绿。”猿猴的哀鸣与蕨类植物的繁茂生长形成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也蕴含了对生命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半屏山自然景观和历史传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语言生动形象,情感丰富,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