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水中鸟,虞罗安所知。
奈何罟师得,用绁缭绕之。
被驱下深渊,水深得鱼迟。
所得不下咽,濡翼忘其疲。
浅渚鳣鲔尽,虾䱉今在斯。
晨夕讵皇息,哀鸣当告谁。
仰视见鸥鹭,飞翔无定期。
群游于涯涘,饥则嗛鲢鲕。
尔有涸泽臆,岂见盈嗉时。
溪壑既靡厌,鳣獭义徒亏。
水族所见仇,羽类之所悲。
渔人坐得饱,众鸟常苦饥。
叹息投网去,刺船泛鸬鹚。
鸬鹚水中鸟,虞罗安所知。
奈何罟师得,用绁缭绕之。
被驱下深渊,水深得鱼迟。
所得不下咽,濡翼忘其疲。
浅渚鳣鲔尽,虾䱉今在斯。
晨夕讵皇息,哀鸣当告谁。
仰视见鸥鹭,飞翔无定期。
群游于涯涘,饥则嗛鲢鲕。
尔有涸泽臆,岂见盈嗉时。
溪壑既靡厌,鳣獭义徒亏。
水族所见仇,羽类之所悲。
渔人坐得饱,众鸟常苦饥。
叹息投网去,刺船泛鸬鹚。
这首《鸬鹚行》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鸬鹚这一形象,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残酷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无辜生灵遭遇不公命运的同情与感慨。
诗中以鸬鹚为切入点,描绘了它们在人类捕捞活动中被捕捉、驱赶至深水捕鱼,却因环境改变而难以获取食物,甚至无法进食的困境。鸬鹚在被驱使捕鱼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捕获鱼儿,但因为水域环境的变化,它们捕到的鱼往往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无法直接食用,这反映了自然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进一步地,诗中通过对比鸬鹚与鸥鹭、鳣鲔等其他水生动物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不同物种在面对生存挑战时的不同境遇。鸥鹭自由飞翔,不受拘束,而鸬鹚则被迫在人类的捕捞活动中挣扎求生。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鸬鹚的处境,也引发了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影响的思考。
最后,诗人以“渔人坐得饱,众鸟常苦饥”这一对比,直接点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以及这种破坏对众多生物生存状态的负面影响。通过鸬鹚这一形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中弱小生命遭遇不公待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类应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反思。
整首诗语言生动,情感真挚,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其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