缭白认飞流,千峰暗不收。
何人拄寒瘦,担雨到溪头。
缭白认飞流,千峰暗不收。
何人拄寒瘦,担雨到溪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苍茫而幽深的山水画卷。首句“缭白认飞流”,以“缭白”形容山峰之白,巧妙地将视觉与触觉融合,仿佛能感受到那飞流直下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烁的光芒。接着,“千峰暗不收”,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群山的连绵不绝与深邃,暗喻着自然界的浩瀚与神秘。
“何人拄寒瘦,担雨到溪头。”这两句则转向了对人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形象。他或许是一个行者,或许是一位渔夫,手持简陋的工具,在风雨中跋涉,只为探寻那片未知的山水。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自然界的壮丽景象相映成趣,赋予了画面以生命力和情感深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蕴含了对探索精神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苕溪往来非不款,何山道场况非远。
如何著脚竟无缘,孤我平生看山眼。
刘郎生长在溪山,吸光饮绿岁月闲。
不惟人作晋宋样,更觉诗参简远间。
向来稍得相酬唱,别后阙然难屡枉。
况今结束事西浮,那可无诗道遐想。
远斋视我犹其子,伯仲视我乃其季。
傥能俱寄绝妙辞,更约髯参并表弟。
有竹似吾家,无梅觉欠花。
移将香索莫,来伴绿交加。
好事适馈酒,诗情仍得茶。
相过况非远,胜处莫令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