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遥从庐阜来,旧题名字在丹台。
袖间拾得金光草,投向沧江夜色开。
有客遥从庐阜来,旧题名字在丹台。
袖间拾得金光草,投向沧江夜色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远方客人来访,带来了来自庐阜的礼物——金光草,并在临别之际赠予了诗人。诗中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意象,展现了深厚的人情味以及自然界的神秘色彩。
首句“有客遥从庐阜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位远方客人的形象,他跨越了遥远的距离,带着庐阜的风土人情来到这里。庐阜,作为地名,本身就蕴含着山川之美和历史的沉淀,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层神秘而悠远的氛围。
次句“旧题名字在丹台”,暗示了这位客人不仅带来了实物,还带来了某种象征性的价值或记忆,这些都与“丹台”这一概念相关联。“丹台”常被用来指代神仙居住的地方,或是道教中的重要场所,这里可能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传承或珍贵的记忆,通过客人的到来得以传递给诗人。
第三句“袖间拾得金光草”,具体描述了金光草的来源。金光草,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光泽和美丽颜色的植物,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寓意着珍贵和不凡。它被客人从袖间取出,暗示了这是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饱含着对诗人的尊敬和友谊。
最后一句“投向沧江夜色开”,描绘了金光草在夜晚的沧江中绽放的情景。沧江,代表了广阔无垠的水域,夜晚的宁静与金光草的光芒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妙,也象征着友情和美好事物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即使在最平凡的时刻也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与自然、情感与物象之间的深刻联系,表达了对友情、自然美景以及内心世界的赞美与向往。
一色远连天,最销凝、江上月斜烟晓。
倒影浸芙蓉,澄鲜极、岂待鲤鱼风扫。
枫湾柳巷,星星红露渔灯小。
惆怅楚魂招不起,零落几多香草。
者回梦度潇湘,讶沙清石浅,比前退了。
打桨入芦花,野桥断、偏有鹭鸥寻到。予怀渺渺。
浮家人去烟波悄。
那更霜浓洲渚冷,渐渐采菱船少。
新声吹入破讶天花,朵朵向空飞。
怎愁浓似酒,才清似雪,语总依依。
想见山桥水驿,到处遍留题。
只有怀人梦,不隔东西。
谁写莲台小影,更招呼明月,照彻沉迷。
只吟情未了,中夜依林扉。
管听取、旗亭传唱,绝胜它、丝绣上弓衣。
商供养、碧落茶嫩,红豆花低。
十载伤心者。向常时、忆犹未忍,哪堪重话。
漫说平生无长物,剩有绨缃万架。
怅烟锁、当年亭榭。
一点心兼师与父,课孤儿、月白风清夜。
书未尽,泪如泻。而今墓木将成把。
几时得、青箱愿遂,笑含泉下。
偶尔音容频入梦,似在五三精舍。
奈落叶、萧萧惊洒。
纵使诸孤能树立,恐慈幛、也易春晖谢。
支病骨,肩难卸。
绿阴凉月暗。风帘欲下,纱笼初捲。
病起支离,瘦影怕教重见。
红豆珠光一点,系多少、春愁秋怨。思无限。
香残漏尽,酒阑歌散。
曾记旧日兰闺,正刻烛分题,尚嫌宵短。
争似而今,只解照人肠断。
况对疏窗冷雨,更独倚、熏篝挑倦。乡梦远。
心绪落花零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