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游方内,规规臆见拘。
惟其全体大,所以四隅无。
矩絜岂能尽,轨同安有殊。
其崖谁见者,何岸可登乎。
固异管窥智,宁如斗绝区。
彼哉露圭角,毋乃小人儒。
举世游方内,规规臆见拘。
惟其全体大,所以四隅无。
矩絜岂能尽,轨同安有殊。
其崖谁见者,何岸可登乎。
固异管窥智,宁如斗绝区。
彼哉露圭角,毋乃小人儒。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学进士作大方无隅二首(其二)》。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大方无隅”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境界或完美状态的追求和赞颂。
“举世游方内,规规臆见拘。”这一句,透露出诗人对于世间万物追求完善的态度,但这种追求往往因为局限与拘泥而受阻。"惟其全体大,所以四隅无。"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大方”的理念,即它之所以没有角落,因为它是完整和广阔的。
接下来的“矩絜岂能尽,轨同安有殊。”表达的是即便用最精确的工具去测量,也无法穷尽其全貌。轨道虽然相同,但每个人的认识却各不相同。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于“大方”难以完全把握的深刻认识。
"其崖谁见者,何岸可登乎。" 这里则是通过问句,强调了“大方”的高峻与不可攀登,隐含着对理想境界的仰望和敬畏之情。
"固异管窥智,宁如斗绝区。" 这两句借用古代圣人管仲、斗子越的智慧来比喻,对于“大方”的理解与探索是无止境的,即使是古代智者也只能窥见一斑。
最后,“彼哉露圭角,毋乃小人儒。”诗人反观世间那些自诩为完美之人的行为,不禁感慨,这些人其实只是在表面上做作,而非真正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这里的“圭角”象征着道德修养的高标准,“小人儒”则是对那些自视过高、不切实际之人的讽刺。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大方无隅”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于完美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现出对这种理想难以完全达到的现实认知,以及对那些自诩为完美者的批判。
晓来极目同云,暧空降雪花零乱。
平生尘想,老来俗状,都齐惊散。
玉凤凌霄,素虬横海,一杯相劝。
任霓裳学舞,梅妆作面,终不似、天裁翦。
正是年华美满。
斗迎春、巧飞钗燕。
冲寒醉眼,倚空长揖,群仙笑粲。
说道瑶池,有人来报,西真开宴。
便争回蕊佩,高驰羽驾,卷东风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