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元戎扫地回,遗民已抱左衽哀。
如何寸纸中宵下,竟折长城万里材。
本意鸣銮向河洛,自甘浮海过温台。
英祠千古犹生气,并入胥江作怒雷。
一夕元戎扫地回,遗民已抱左衽哀。
如何寸纸中宵下,竟折长城万里材。
本意鸣銮向河洛,自甘浮海过温台。
英祠千古犹生气,并入胥江作怒雷。
这首明代诗人顾清的《十二日至济宁秦凤山示和彭幸庵吊古诸作次韵八首(其七)岳武穆祠》表达了对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深深敬仰与感慨。诗的第一句“一夕元戎扫地回”,描绘了岳飞北伐失利的场景,暗示了壮志未酬的悲壮。第二句“遗民已抱左衽哀”则写出百姓对于国家沦丧的哀痛之情。
接着,“如何寸纸中宵下,竟折长城万里材”两句,通过“寸纸”(军令状)与“长城”(比喻边防)的对比,揭示了岳飞即使面对朝廷的疑忌,依然决心收复失地,但最终未能实现的遗憾。诗人对岳飞的忠诚与才略表示惋惜。
“本意鸣銮向河洛,自甘浮海过温台”两句,进一步描绘岳飞的宏图大志,他本想直捣黄龙,恢复中原,却被迫退避到海上,流露出深深的无奈。
最后,“英祠千古犹生气,并入胥江作怒雷”以岳飞祠堂的长久生气和江水的怒涛,象征着岳飞的精神永存,他的壮志如同雷霆般震撼人心,表达了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崇高敬仰和深切怀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岳飞事迹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英雄的崇敬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