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嗟船子惯垂纶,恒泊溪边荻映身。
人问不言头自点,恐惊鱼去不应人。
每嗟船子惯垂纶,恒泊溪边荻映身。
人问不言头自点,恐惊鱼去不应人。
这首颂古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生动的船子垂钓场景,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修行启示。
首先,“每嗟船子惯垂纶”,开篇即以“船子”这一形象引入,暗示其为一位深谙世事、修行有成的高人。船子“惯垂纶”,意味着他熟练地进行着垂钓活动,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技能的展现,更象征着在人生的波涛中,能够从容不迫地把握方向与节奏。
接着,“恒泊溪边荻映身”,描述船子常驻溪边,周围芦苇映照其身影。这一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超脱的氛围,暗示船子虽身处尘世,却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如同溪水中的芦苇,既融入自然,又独立于尘嚣之外。
“人问不言头自点”,是全诗的核心所在。当有人询问时,船子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轻轻点头。这种行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它既是对提问者的尊重与理解,也是对自身修为的自信与笃定。点头的动作,仿佛是在说:“我心中自有答案,无需言语。”这不仅是对禅宗“心领神会”的体现,也寓意着真正的智慧往往不需要外在的言语表达,而是通过内心的感受与行动来体现。
最后,“恐惊鱼去不应人”,进一步深化了前文的意境。船子担心自己的动作或言语会惊扰到水中游弋的鱼儿,因此选择沉默。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船子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也隐喻了修行者在面对世界时应持有的态度——保持谦逊与谨慎,避免干扰和破坏,以达到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状态。
综上所述,这首颂古诗通过描绘船子垂钓的场景,巧妙地传达了禅宗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明,以智慧而非言语来引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最终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楚云铮铮戛秋露,巫云峡雨飞朝暮。
古磬高敲百尺楼,孤猿夜哭千丈树。
云轩碾火声珑珑,连山卷尽长江空。
莺啼寂寞花枝雨,鬼啸荒郊松柏风。
满堂怨咽悲相续,苦调中含古离曲。
繁弦响绝楚魂遥,湘江水碧湘山绿。
星象承乌翼,蛮陬想犬牙。
俚人祠竹节,仙洞闭桃花。
城基历汉魏,江源自賨巴。
华表廖王墓,菜地黄琼家。
霜轻菊秀晚,石浅水纹斜。
樵音绕故垒,汲路明寒沙。
清风稍改叶,卢橘始含葩。
野桥过驿骑,丛祠发迥笳。
跳鳞避举网,倦鸟寄行楂。
路尘高出树,山火远连霞。
夕曛转赤岸,浮霭起苍葭。
轧轧渡水桨,连连赴林鸦。
叫阍道非远,赐环期自赊。
孤臣本危涕,乔木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