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怕日光争欲雨,雨过日偏明。半栏斜照忽雷声。
晴雨总无凭。却似萧郎多薄幸,归去又还行。
薄幸从天教得成。天也忒无情。
为怕日光争欲雨,雨过日偏明。半栏斜照忽雷声。
晴雨总无凭。却似萧郎多薄幸,归去又还行。
薄幸从天教得成。天也忒无情。
这首《武陵春·乍雨乍晴》由清代词人黄永所作,巧妙地描绘了天气变化莫测的情景,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悟。
“为怕日光争欲雨”,开篇即以拟人化的手法,将雨与日光赋予了情感,形象地描绘了雨与阳光在天空中的微妙竞争,仿佛它们都在争夺着天空的主导权。这种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天气的变幻,更蕴含了作者对自然界微妙平衡的深刻理解。
“雨过日偏明”则转折描绘了雨后的景象,雨过天晴,阳光重新照亮大地,但并非完全明亮,而是带有一种淡淡的余晖,这种微妙的变化,既是对自然现象的精准捕捉,也是对生活哲理的隐喻。
“半栏斜照忽雷声”,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动态感,雷声的突然响起打破了宁静的氛围,而“半栏斜照”则暗示了雷声之前可能还有一丝微弱的光线,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戏剧性,也寓意着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故与希望并存的主题。
“晴雨总无凭”,总结了天气变化的不可预测性,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无力感。
“却似萧郎多薄幸,归去又还行”,这里运用了典故,将自然界的天气变化类比为人情世故中的薄幸,暗示了人生中情感的反复无常,如同天气一般难以捉摸。同时,“归去又还行”则表达了对命运流转的无奈接受,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期待。
“薄幸从天教得成。天也忒无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感慨,认为即使是薄幸的命运也是上天安排的结果,而上天似乎对此毫不在意,这种对命运的质疑和对自然法则的反思,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比喻,不仅展现了自然现象的美丽与复杂,也触及了人性的脆弱与坚强,以及对命运的思考与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闍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承明年老辄自论,乞得湘守东南奔。
为闻楚国富山水,青嶂逦迤僧家园。
含香珥笔皆眷旧,谦抑自忘台省尊。
不令执简候亭馆,直许携手游山樊。
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
碧波回屿三山转,丹槛缭郭千艘屯。
华镳躞蹀绚砂步,大旆彩错辉松门。
樛枝竞骛龙蛇势,折干不灭风霆痕。
相重古殿倚岩腹,别引新径萦云根。
目伤平楚虞帝魂,情多思远聊开樽。
危弦细管逐歌飘,画鼓绣靴随节翻。
锵金七言凌老杜,入木八法蟠高轩。
嗟余潦倒久不利,忍复感激论元元。
衔杯谁道易更阑,沉醉归来不自欢。
惆怅后时孤剑冷,寂寥无寐一灯残。
竹窗凉雨鸣秋籁,江郭清砧捣夜寒。
多少客怀消不得,临风搔首浩漫漫。
故人千里隔天涯,几度临风动远思。
贾谊上书曾伏阙,仲舒陈策欲匡时。
高风落落谁同调,往事悠悠我独悲。
何日归来话畴昔,一樽重叙旧襟期。
朔风猎猎惨寒沙,关月寥寥咽暮笳。
放逐一心终去国,驱驰千里未还家。
青蝇点玉原非病,沧海遗珠世所嗟。
直道未容淹屈久,暂劳踪迹寄天涯。
潇洒藏修处,琴书与画图。
白丁门外远,俗子眼前无。
楚楚临轩竹,青青映水蒲。
道人能爱静,诸事近清枯。
尽日衡门闭,苍苔一径新。
客心非厌静,悟道不忧贫。
白屋悬尘榻,清樽忆故人。
近来疏懒甚,诗债后吟身。
闲客幽栖处,潇然一草庐。
路通元亮宅,门对子云居。
按剑心犹壮,琴书乐有余。
黄金都散尽,收得邺侯书。
寂寥荒馆下,投老欲何为。
草色凝陈榻,书声出董帷。
闲云长作伴,归鹤独相随。
才薄知无用,安贫不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