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无自性,揽真成立。拟和其光,同亦俱失。
外既匪宽,内亦不窒。是义非虚,亦复非实。
庵中主人,如玉处石。作如是观,千载一息。
尘无自性,揽真成立。拟和其光,同亦俱失。
外既匪宽,内亦不窒。是义非虚,亦复非实。
庵中主人,如玉处石。作如是观,千载一息。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的作品《又同尘庵》,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尘无自性"的哲学概念。诗人通过"尘无自性,揽真成立"表达世间万物皆由虚幻之"尘"所构成,但其中蕴含着真实。"拟和其光,同亦俱失"意味着试图模仿或融入这种虚幻,最终都会失去自我。"外既匪宽,内亦不窒"暗示外部世界看似广阔,内心却不可被束缚或阻塞。
"是义非虚,亦复非实"进一步阐述了这种超越虚实的真理,它既非纯粹的虚无,也不是实体的存在。"庵中主人,如玉处石"将修行者比作在世俗中保持纯净的玉石,即使身处乱世,也能坚守自我。最后,"作如是观,千载一息"强调这种洞察和理解是极其珍贵的,如同千年的呼吸一般稀有。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引导读者体悟禅宗关于空性和实相的教义,体现了禅宗追求心性的净化与超越的精神境界。
曩时对酒不敢饮,侧睨旁观皆贝锦。
狂言欲发畏客传,一笑未成忧祸稔。
如今醉倒官道边,插花不怕颠狂甚。
行人唤起更嵬昂,牧竖扶归犹踔踸。
始知人生元自乐,误计作官常懔懔。
秋毫得丧何足论,万古兴亡一酣枕。
吾道运无积,何至堕畦畛。
醯鸡舞瓮天,乃复自拘窘。
外物岂移人,子顾不少忍。
鹤井与狐妖,正可付一哂。
繁华梦境闹,零乱空花霣。
可怜憨书生,尚学居易稹。
我昔亦未免,吟哦琢肝肾。
落笔过白雨,聚稿森束笋。
幸能悟差早,念念常自悯。
安得从硕儒,稽首谢不敏。
漫漫荞麦花,如雪覆平野。
离离豆子荚,数枝忽堪把。
颇忆故乡时,屏迹谢车马。
水宿依蟹舍,泥行没牛胯。
作劳归薄暮,浊酒倾老瓦。
缕飞绿鲫脍,花簇赪鲤鲊。
弃官虽未决,世念亦已且。
浩歌续楚狂,幽怀欣独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