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渠亦有水田治,物土耕桑民自知。
昨近经筵诠此义,大都因利在随宜。
引渠亦有水田治,物土耕桑民自知。
昨近经筵诠此义,大都因利在随宜。
这首诗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名为《秋澜村(其二)》。诗中描绘了农村生活的景象,强调了水利灌溉与农耕的关系,以及通过适宜的管理方法,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首句“引渠亦有水田治”,点明了农田灌溉的重要性。引渠即通过人工开凿渠道,将水源引入农田,保证农作物的灌溉需求。这一举措体现了古代农民对自然条件的利用和改造能力,以及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视。
次句“物土耕桑民自知”,进一步阐述了农民对于土地耕作和养蚕等农事活动的熟悉和掌握。这里的“物土”可以理解为土地上的各种作物,“耕桑”则指耕种和养蚕两项重要的农业活动。这句话强调了农民对农事的熟练程度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他们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和智慧。
后两句“昨近经筵诠此义,大都因利在随宜”,则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农业生产与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这里提到的“经筵”是古代帝王听讲儒家经典的地方,暗示了通过教育和知识传播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治理的思想。这两句强调了在农业生产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中国古代农民的勤劳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视。通过简练的语言,弘历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活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
家隙司牝或并雄,斗粟尺布无弟兄。
平生握手欢正洽,逐兔攫金如路逢。
壮哉桃源三义士,异姓纠结成肤功。
三物一盘还一㰱,诅词烈烈蜚英风。
南阳草庐履踏趿,虎牢战气徒匌蓊。
死生成败未足惜,泉台相见无赧容。
恨不停舟夜深过,踣麟反袂悲人穷。
昔逢华阳君,云为五帝使。
检箓下九州,为予泄元秘。
指点峨嵋傍,谓有仙人气。
仙人尹之先,卓荦万夫贤。
吐气成五色,为世鼓朱弦。
绝调人莫知,徒见春江篇。
予亦遁世者,闻之心洒然。
恨不遂一见,相与定草元。
天风自楚下,吹落岐周前。
相见即相信,今岁成罕焉。
款洽苦不久,俄赴天子宣。
饯酒荜门下,逸兴浩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