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论文地,重来倍黯然。
空阶曾种竹,涸沼旧存莲。
大业千秋在,高名四海传。
钟期今已渺,凄绝伯牙弦。
夫子论文地,重来倍黯然。
空阶曾种竹,涸沼旧存莲。
大业千秋在,高名四海传。
钟期今已渺,凄绝伯牙弦。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谢蕙所作的《过暨阳书院追悼申耆先生》,通过“过暨阳书院”这一场景,表达了对逝去的申耆先生的深切怀念与追思。
首句“夫子论文地”,以“夫子”指称孔子,暗含对申耆先生学问渊博、道德高尚的赞誉,同时点明了书院作为学术交流之地的历史意义。接下来的“重来倍黯然”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再次来到书院时内心的沉重与哀伤,这种情感的强烈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空阶曾种竹,涸沼旧存莲。”这两句描绘了书院环境的变迁,竹与莲的意象不仅象征着往日的生机与美好,也隐喻了先生的品格与成就如同竹与莲一般,虽历经沧桑,却依然留存在人们心中。通过“空阶”和“涸沼”的描述,诗人巧妙地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大业千秋在,高名四海传。”这两句是对申耆先生功绩与声望的高度评价,强调其贡献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影响深远。这不仅是对先生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其精神遗产的颂扬。
“钟期今已渺,凄绝伯牙弦。”最后两句运用了“钟子期”与“俞伯牙”的典故,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与哀悼之情。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象征着知音难觅的悲凉,这里借以表达诗人对申耆先生的敬仰与不舍。通过“凄绝伯牙弦”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相结合,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而深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暨阳书院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申耆先生生平与成就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知识传承与文化记忆的思考。
六度蟾辉,半载鸿踪,栖栖锦城。
感门前罗雀,兴金翟尉,怀中灭刺,谁识祢衡。
出亦何心,归原得计,流水行云悟世情。
行藏世,岂权舆今日,早定前程。自愧碌碌浮生。
抚掷前光阴暗里争。
想凭轩相马,今无知己,回船退鹢,古有畸行。
身世飘零,胸襟浩荡,漫说穷途阮步兵。
秋风好,爱人如菊淡,晚节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