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落月烟雾昏,篝火度谷行山根。
投鞭委辔涉数村,寤出巩县城东门。
向来宫阙不可见,但有洛水流浑浑。
昭陵落月烟雾昏,篝火度谷行山根。
投鞭委辔涉数村,寤出巩县城东门。
向来宫阙不可见,但有洛水流浑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夜晚经过巩县城东门的景象。开篇“昭陵落月烟雾昏”设定了一个朦胧、神秘的夜晚环境,昭陵之名隐含历史的厚重,而落月与烟雾一起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篝火度谷行山根”则表明旅人在黑暗中借助篝火(即古人用以照明的工具)前进,通过幽深的谷地和崎岖的山路。接下来的“投鞭委辔涉数村”描绘了旅人的马匹已经疲惫,不再需要紧抓缰绳,而是缓慢行走过多个乡村。
诗人在夜色中终于到达巩县城东门,表述为“寤出巩县城东门”。这里的“寤”字有醒来、到达之意,暗示旅人经过一系列艰难的跋涉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最后两句“向来宫阙不可见,但有洛水流浑浑”则转换了视角,从巩县城门望去,往日雄伟的宫殿建筑在夜色中已不再可见,只剩下洛水静默地流淌,其水声“浑浑”响起,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又宁静的意境。这两句通过对比和反差的手法,表达了时间的变迁与历史的沧桑,同时也凸显了洛水的永恒与宁谧。
整首诗通过夜行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意境和对自然、历史的独特感受。
重阳无雨。向别径侦秋,灵祠载酒。
满地紫苔,半庭黄叶,掩映夕曛如绣。
不似少游风景,对此那堪回首。低回久。
叹惠陵古木,寒鸦依旧。偕友。
登高去,恅愺心情,问有人知否。
落帽且嘲,采萸聊祓,已在酒阑时候。
思量一年一会,今日之游已彀。人散后。
欲拈毫题壁,西风正骤。
南湖日暮。尽消遍游尘,总宜船橹。
瘴雨飘襟,蛮花侧帽,今日江湖倦旅。
为问渔庄蟹舍,何似马人龙户。听夜雨。
暗潮生,还有婆留射否。
是处深巷畔,碎远春声,点点都昙鼓。
鹤去亭孤,龙移潭冷,望到江莲白羽。
几日竹林游迹,拍遍梅边乐句。
莫苦忆武昌鱼,试脍宋家霜缕。
幽闲疏淡,是秋人情性。写上生绡忒心肯。
采香携句去,好处成猜,无限意、天壤何人消受。
小池凭自照。瘦了容光,羞对芙蓉旧时镜。
把酒向篱东,知自何生,孤根结、陶家三径。
便拼取、襟期镇相怜,度世外黄昏,月凉风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