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生天地中,万形同一钧。
小大各自齐,聚散常相因。
高岸忽为谷,沧海亦飞尘。
弱质非金石,谁能独久存。
生世六七十,永者仅百年。
相去几何许,等死焉足论。
仙人庄子休,为君颇开陈。
物生天地中,万形同一钧。
小大各自齐,聚散常相因。
高岸忽为谷,沧海亦飞尘。
弱质非金石,谁能独久存。
生世六七十,永者仅百年。
相去几何许,等死焉足论。
仙人庄子休,为君颇开陈。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祝允明所作,题为《诗(其四)》。诗中以自然现象为喻,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共通性与无常。"物生天地中,万形同一钧",表达了生命的平等和普遍性,无论大小事物都受到天地规律的制约。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小大各自齐,聚散常相因",描绘了世间万物变化无常,聚散随缘的特点。
"高岸忽为谷,沧海亦飞尘"进一步强调了世间万物的瞬息万变,即使是坚固的高岸和浩渺的大海,也难逃消亡的命运。诗人接着感慨人生短暂,"弱质非金石,谁能独久存",暗示人的生命脆弱,无法长久如金石般坚硬。
"生世六七十,永者仅百年"直接点明人生的有限,即使活到古稀之年,也不过百年光阴。最后,诗人引用庄子的思想,提出"相去几何许,等死焉足论",意思是说,既然人生短暂且结局相同,那么对于死亡的恐惧或对长寿的追求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整首诗寓言深刻,借自然现象和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短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庄子超脱生死观念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