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寂照神通藏,意地经营幻住庵。
已喜眼根今现證,何妨要耳作同参。
灵光寂照神通藏,意地经营幻住庵。
已喜眼根今现證,何妨要耳作同参。
这首诗以“雪后寄荷塘幻住庵盲僧四首(其一)”为题,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诗中描绘了禅宗修行者的生活与心境,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和对自然的感悟。
首句“灵光寂照神通藏”,开篇即点明了禅者的内心世界,灵光闪烁,寂静而明亮,其中蕴含着超凡脱俗的神通之力。这句诗形象地展现了禅者在静默中洞察宇宙真理的状态,暗示了他们超越世俗的智慧与力量。
次句“意地经营幻住庵”,进一步描述了禅者在心灵的领域内构建的精神家园——幻住庵。这里,“经营”二字生动地表现了禅者用心经营、塑造自我的过程,而“幻住庵”则暗示了这个精神世界的虚幻与真实并存,既是想象中的避风港,也是现实生活的映射。
第三句“已喜眼根今现證”,表达了禅者对于自身修行成果的喜悦之情。通过“眼根”这一佛教术语,指代了感官与认知的觉醒,意味着禅者已经通过修行实现了对自我与世界的深刻理解与认知,达到了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最后一句“何妨要耳作同参”,则以开放的心态邀请他人一同参与修行,体现了禅宗强调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精神。这句话不仅表达了禅者希望与他人分享修行体验的愿望,也体现了禅宗文化中强调的平等、包容与合作的价值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者内心世界、修行过程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的描绘,展现了禅宗哲学的核心理念:通过内心的觉醒与实践,达到与宇宙和谐共处的境界,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连接。
地与南荒接,梅花合早开。
如何长至后,不见一杖来。
政尔缘霜早,多应待雨催。
檐边有独树,日绕故千回。
是邦且熟无多收,况于水旱相为忧。
使君奏课避非实,檄公按视临田畴。
民闻公来相告语,活国忧民公自许。
平时爱我如恐伤,今胡不能为轻赋。
人生衣食固有端,作苦宁敢求自安。
分当戮力给公上,何意年岁逢艰难。
吾君德盛过文景,诏书屡下民惟省。
公其为我谢使君,考虽下下民安枕。
往君在太学,有类如何蕃。
仁义积诸身,诸生知所尊。
今君为主簿,又类习凿齿。
不仁荆州士,四海名未已。
谁云斗水浑,可养横海鳣。
涧壑虽阻深,松桧能参天。
群公顷争荐,亦既升初秩。
似君许人物,岂计一阶级。
圣朝开文馆,政为时育才。
似君此风骨,咫尺斯蓬莱。
而我独何者,瓦砾偶居后。
纵加刻画工,未救无盐丑。
古人重交契,今人顾不然。
愿君保金石,勿为燥湿迁。
饮君一卮酒,属君千万寿。
更欲拘君船,江头已无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