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谱从来有落梅,梅花那怕笛声哀。
几回笛里看花处,曲自凄凉花自开。
笛谱从来有落梅,梅花那怕笛声哀。
几回笛里看花处,曲自凄凉花自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笛声与梅花的对话,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致的感慨。"从来有落梅",诗人开篇即点出了梅花随风飘落的意象,这不仅是自然之物的生命周期,更寓含着岁月流转、事物无常的情怀。
接着"梅花那怕笛声哀"一句,则将视角拉近,梅花似乎也能感受到笛子的悲凉之音。这里的"那怕"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细腻的情感,同时也映射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几回笛里看花处"一句,则是诗人自述,他多次在吹奏笛子时观赏着那些花开花落。这里的"几回"表达了时间的累积与反复,也突显了诗人对这一景象的深刻印象。
最后"曲自凄凉花自开"一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曲自凄凉"意味着笛声本身就带有哀伤的情感,而"花自开"则显示了梅花无论环境如何都依旧绽放的生命力。这两者相映成趣,既表现了自然界中生生不息的美,也反射出诗人内心深处对生命、情感和音乐的理解与感悟。
佛法离住相,色相本非实。
云何阿罗汉,可以色相求。
居士宰官身,只园夙亲近。
会发宏原深,现此广长舌。
于后像法世,赞叹说偈言。
笔力虚空,三昧出胸臆。
撞开痴愚纲,透出大千界。
我昔睹殊胜,会闻诸佛说。
以音声求我,不能见如来。
偈语复云何,能离音声见。
今法解佛意,一切有为法。
非偈亦非赞,应作如此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