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涧底觅根源,剔藓剜苔得旧泉。
人事尽随流水去,几时复见太平年。
试从涧底觅根源,剔藓剜苔得旧泉。
人事尽随流水去,几时复见太平年。
这首诗《太平泉(其一)》由金末元初时期的诗人李俊民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变迁与理想世界的思考。
首句“试从涧底觅根源”,诗人以探寻泉水源头为喻,象征着对事物本质和根源的探索,同时也暗含着对社会现状的反思。涧底的泉水,象征着原始、纯净与生命的源头,而“觅根源”则寓意着寻求事物的本质与真相。
次句“剔藓剜苔得旧泉”,通过清除表面的杂草和苔藓,最终找到了原有的泉水,这一过程象征着去除社会的污垢与障碍,回归到最初的纯净状态。这里不仅指自然界的净化,也隐喻了社会道德与人心的净化。
后两句“人事尽随流水去,几时复见太平年”,诗人感叹于人事的变迁如同流水一般不可逆转,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忧虑。这里的“太平年”不仅指的是政治上的安定和平,更包含了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理想状态。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对恢复往昔安宁与繁荣的渴望,同时也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寓言般地探讨了社会变迁与个人理想的冲突,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它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人文关怀。
东南钜都会,龙虎形桓桓。
文献萃其间,群方耸听观。
之子邦之彦,高情寄儒冠。
词林被膏润,华实美以完。
筮仕司纠录,官与毡俱寒。
坐忘粱肉味,甘此苜蓿盘。
斋居谢宾客,灯窗夜漫漫。
道契三古心,笔意宗孟韩。
秩满动行色,送别江之干。
西风吹白云,心目遥生欢。
相期敦古道,力行谅非难。
勖哉追前修,万里高飞翰。
谁言公馆清,晨气晚未散。
岂乏树葱芊,尚有花烂熳。
美人隔巷陌,可念不可唤。
温温夜光璧,幽丱潜璀璨。
鄙夫竞喧哗,达士善大观。
世情如秋莲,零落风中瓣。
少年喜纷纭,谈笑轻绛灌。
进取务出奇,周虑非习惯。
逝水难重回,芳时愁坐换。
元臣镇方面,边戎仰成算。
应怜四郊外,荆棘满耕畔。
悽悽忧葵女,恻恻抚床瓘。
兴怀增感伤,展转过夜半。
起行视青天,星河色凌乱。
安能作野马,脱略谢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