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尽日扫花眠,只是官閒愧俸钱。
门径不妨春草合,齐居长对晚山妍。
每疑方朔非真隐,始信扬雄误《太玄》。
混世亦能随地得,野情终是爱丘园。
林间尽日扫花眠,只是官閒愧俸钱。
门径不妨春草合,齐居长对晚山妍。
每疑方朔非真隐,始信扬雄误《太玄》。
混世亦能随地得,野情终是爱丘园。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守仁在林间生活的悠闲与反思。首句“林间尽日扫花眠”,生动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生活状态,仿佛与世隔绝,沉浸在与花相伴的宁静中。然而,“只是官闲愧俸钱”一句,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自省,他享受着自然带来的宁静,却因官职空闲而对领取的俸禄感到愧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为诗增添了几分深度。
接着,“门径不妨春草合,齐居长对晚山妍”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美丽与和谐。门前小径被春草覆盖,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而傍晚时分,山色更是显得格外美丽。这样的景致不仅美化了生活环境,也给诗人的内心带来了一种平和与满足。
“每疑方朔非真隐,始信扬雄误《太玄》”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思考与理解。他怀疑像东方朔这样的古人是否真正做到了隐居,同时也对扬雄的《太玄》有所质疑,暗示了对传统隐逸观念的反思。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选择的思考,也是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探讨。
最后,“混世亦能随地得,野情终是爱丘园”两句,总结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他认为即使在纷扰的世间也能找到内心的平静,而他最深爱的,依旧是那片自然的田园。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简单生活的追求,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精神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以及自我价值的探索与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舍人善竹兼善画,源流本是湖州派。
湖州之画掩以竹,舍人妙思紬不足。
耕渔之图谁所传,华家明珠海上还。
家声不愧见父祖,元气有托留人间。
川原靡靡高复低,东村网罟西村犁。
长鞭驱烟入深树,小艇载雨归前溪。
溪鱼正肥春酒熟,百斛新输官廪粟。
酒酣月出歌一声,何处高门有华屋。
浮生不逮斯人早,前辈风流迹如扫。
银钩金错发天机,何幸典刑犹此老。
舍人寸纸时共珍,华郎见图如见亲。
乾坤无穷百年速,撝诃安得烦鬼神。
君不见平泉树石散诸贵,此子此孙今几人。
君不见汉阴叟,抱瓮终朝不濡亩。
又不见愚溪翁,琼琚玉佩分天工。
拙人劳力泰宇定,巧智终以灾其躬。
东城徐翁阅世久,宁为汉阴不为柳。
鸤鸠无能鹊巢坐,庄樗散木偏多寿。
才不用,全其真,功无成,贻后昆。
颓然八十馀,无怀葛天民。
古云大巧外若拙,吁嗟翁乎岂其人。
我本拙者,于时罕通,为翁作歌,仰翁高风。
丹崖青壁不可以力致,幅巾杖履想见城之东。
天子方好古,蒲车起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