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恃美好,今已毁坏。置之世路,自觉塞碍。
始缘饥寒,致万憎爱。欲坏身衰,入此三昧。
形恃美好,今已毁坏。置之世路,自觉塞碍。
始缘饥寒,致万憎爱。欲坏身衰,入此三昧。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探讨了人生追求与现实境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诗人以“形恃美好,今已毁坏”开篇,形象地描绘了美好事物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消逝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暗喻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
接着,“置之世路,自觉塞碍”,诗人将个人置于社会的洪流中,却感到自己如同石块般阻碍前行,表达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感。这种感觉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个体存在状态的反思。
“始缘饥寒,致万憎爱”,这一句揭示了人们在生存压力下的复杂心理。在面对生活的基本需求时,人们往往会展现出极端的情感反应,既有对物质的渴望(憎),也有对满足欲望后的满足感(爱)。这反映了人性中贪婪与满足、痛苦与快乐的交织。
最后,“欲坏身衰,入此三昧”,诗人似乎在探讨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心灵解脱的状态。在生命的尽头,当身体逐渐衰弱,人们或许会寻求一种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进入一种超越世俗烦恼的境界。这里,“三昧”通常指佛教中的禅定状态,意味着通过冥想或修行达到心灵的宁静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描述,深刻地探讨了人生追求与现实局限、物质与精神、欲望与解脱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和对超脱世俗束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