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客茅庐谷水傍,半椽无恙旧柴桑。
何烦归去寻荒径,恐有移文到草堂。
十亩稻孙梅雨足,三春燕子麦秋长。
东屯卜筑从君隐,遥指门前柳数行。
山客茅庐谷水傍,半椽无恙旧柴桑。
何烦归去寻荒径,恐有移文到草堂。
十亩稻孙梅雨足,三春燕子麦秋长。
东屯卜筑从君隐,遥指门前柳数行。
此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场景,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宁静与和谐。首句“山客茅庐谷水傍”,开篇即点出隐士居住的环境——山中的一座简陋茅屋,紧邻潺潺的山谷流水,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氛围。
接着,“半椽无恙旧柴桑”一句,既是对茅屋现状的描述,也暗含着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这里的“柴桑”可能是指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柴桑”,借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简单生活的怀念。
“何烦归去寻荒径,恐有移文到草堂”两句,进一步展现了隐士对当前生活的满足与对过往纷扰的淡然。他似乎在说,无需再寻找那条通往荒僻之地的小路,因为这里已经足够宁静,不必担心外界的干扰或指责。
“十亩稻孙梅雨足,三春燕子麦秋长”描绘了四季更迭下的田园风光,稻田在充足的梅雨滋润下茁壮成长,春天燕子飞舞,麦田在秋天里一片金黄。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映射出隐士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最后,“东屯卜筑从君隐,遥指门前柳数行”表达了对朋友徐道力的邀请,愿意一同隐居于此,门前的几行柳树成为他们友谊和共同追求的象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松风吹客衣,缥缈凌绝境。
古洞不见日,篝灯入幽暝。
苍苔晕石花,奔泉弄云影。
仙游愿初遂,秋山魂未省。
我生有宿约,结屋天柱顶。
颇恨登临,浪自作、骚人愁语。
石城上、何须苦说,死袁生褚。
当日卧龙商略处,秦淮王气真何许。
与君来、萧瑟北风寒,黄云暮。枕钟阜,湖玄武。
生此虎,真蹲踞。看四山环合,休临江渚。
可笑唐人无意度,却言此虎凌波去。
君且住、明月为人来,潮生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