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
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
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
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
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南下楚地,次日北返沿河之行的景象。"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表达了行者迅速的移动和对远方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急促的情感。"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则流露出了旅人对于归乡之路日渐稀少的忧虑与怀念,这里的“愁”字蕴含了深沉的情绪。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一句中,“晴景”营造了一种明朗而宁静的氛围,而“摇津树”则是自然界在微风中的动态描写。“春风起棹歌”里的“棹歌”,古时船工划船时所唱之歌,通过这一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旅人心中对于归乡的急切。
"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此句则表达了行者面对自然景观时的情感转变。这里的“长淮”指的是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地带,而“宁复畏潮波”则意味着在经历了这次旅程后,对于自然的力量已经不再有所畏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写,传达了一种行者对于归乡之路的急切与怀念,以及面对大自然时情感的变化。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自然风光的描述中,使得这首诗不仅有着鲜明的地理特征,也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内涵。
曾折松枝为宝栉,又编栗叶作罗襦。
有时问著秦宫事,笑撚仙花望太虚。
积阴风易作,隆寒声益急。
百为定有数,一动必三日。
奔隤水势壮,犦胅波头立。
前行后浪促,突起旁抶射。
奔腾万骑来,倏忽一箭疾。
摧残蒲苇尽,簸荡鱼龙泣。
私忧地轴脱,已分梁山没。
向来万斛重,不作一叶直。
舟行两水间,触夺声蟋蟀。
路转帆举落,舟排冰叠积。
经事长一智,中人所知识。
千金不垂堂,岂复待一失。
穷途得伟观,老气犹少色。
事定未得忘,嗟来庶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