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映南徐暮,千帆入古津。
鱼惊出浦火,月照渡江人。
清镜催双鬓,沧波寄一身。
空怜莎草色,长接故园春。
山映南徐暮,千帆入古津。
鱼惊出浦火,月照渡江人。
清镜催双鬓,沧波寄一身。
空怜莎草色,长接故园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景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怀。
"山映南徐暮"一句,设定了时空背景,夕阳的余晖洒在南徐的山影之中,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千帆入古津"则描绘了繁忙的水上交通景象,古津这里船只众多,显示出当时经济文化活动的热络。
接下来的"鱼惊出浦火,月照渡江人"两句,更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生动。鱼儿被岸边的火光惊起,跳跃水面,而渡江的人在明亮的月光下行走,这些细节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和意象。
"清镜催双鬓,沧波寄一身"中的"清镜"可能指的是清澈的水面,而"双鬓"则是对年轻时发际的美好称呼。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和不舍,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感。
最后两句"空怜莎草色,长接故园春"则是诗人对于身边景物的留恋之情。莎草在风中轻轻摇曳,其淡雅的颜色触动了诗人的柔情。而"长接故园春"则表达了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限眷恋,希望这种美好的时光能够延续下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情怀。
少年赤手能缚虎,踏遍东华软红土。
缠头百万轻买笑,挽弓两石漫好武。
江南风月谁平分,拂衣归卧龙山云。
姑苏台下为别墅,招要三友咏五君。
金屏如花人去早,北里薰天迹如扫。
平章不必唤张侯,来往风流成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