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得名花第一株,秾芳寂寂小斋孤。
谁教丽质藏金屋,不遣冰心映玉壶。
长伴高吟青案冷,何烦深院赤栏扶。
夜分独抱花枝宿,消渴相如病未苏。
折得名花第一株,秾芳寂寂小斋孤。
谁教丽质藏金屋,不遣冰心映玉壶。
长伴高吟青案冷,何烦深院赤栏扶。
夜分独抱花枝宿,消渴相如病未苏。
此诗《瓶中牡丹》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瓶中牡丹的静谧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牡丹的娇艳与孤独,以及诗人对之的深情独赏。
首句“折得名花第一株”,开篇即点出牡丹之名贵,以“折得”二字,仿佛让人感受到诗人亲自采摘的瞬间,将这株最为珍贵的牡丹带入了诗的世界。接着,“秾芳寂寂小斋孤”一句,将牡丹置于一个相对狭小且寂静的空间中,营造出一种孤高的氛围,牡丹的美丽与周围环境的空旷形成对比,更显其独特与不凡。
“谁教丽质藏金屋,不遣冰心映玉壶。”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牡丹以生命,表达了对牡丹被囚禁于金屋、无法展现其冰清玉洁之心的惋惜之情。牡丹虽美,却未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绽放,其内心的纯净与高洁未能得到应有的展示。
“长伴高吟青案冷,何烦深院赤栏扶。”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牡丹在诗人书房中的状态,它陪伴着诗人的高雅吟诵,静静地守候在冰冷的书案旁,无需任何外力的扶持,独自绽放着自己的美丽。这里不仅表现了牡丹的独立与坚强,也体现了诗人对其的深深敬仰与欣赏。
最后,“夜分独抱花枝宿,消渴相如病未苏。”诗人夜晚独自与牡丹相伴,仿佛在照顾一位生病的朋友,表达了对牡丹的深切关怀与不舍。这里的“消渴相如”典故,原指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因思念卓文君而消瘦,此处借以表达诗人对牡丹的深情与无奈,尽管牡丹病态未愈,但诗人心中已将其视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整首诗通过对瓶中牡丹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孤独与追求自由的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