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临水豆花蹊,小汲携筒自灌畦。
茅舍几家村落里,秫田三顷柘湖西。
斜阳紫翠多深秀,秋晚风烟正惨悽。
一领布袍先补绽,任他风雨只低栖。
柴门临水豆花蹊,小汲携筒自灌畦。
茅舍几家村落里,秫田三顷柘湖西。
斜阳紫翠多深秀,秋晚风烟正惨悽。
一领布袍先补绽,任他风雨只低栖。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田园诗意的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隐居者的生活场景。首句“柴门临水豆花蹊”,描绘了隐居地的自然环境,门前是临水的小径,两旁豆花盛开,充满了生机与和谐。接着,“小汲携筒自灌畦”一句,展现了隐士亲自劳作的情景,提着水桶浇灌菜园,生活简朴而自足。
“茅舍几家村落里,秫田三顷柘湖西”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隐居地的地理位置和规模,茅草屋坐落在村落之中,周围有大片的秫田,位于柘湖之西,环境幽静,远离尘嚣。
“斜阳紫翠多深秀,秋晚风烟正惨悽”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深沉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夕阳映照下的山色呈现出紫翠之色,显得格外深邃秀丽;秋日傍晚,微风吹过,带来淡淡的烟雾,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
最后,“一领布袍先补绽,任他风雨只低栖”表达了隐士淡泊名利、不畏艰难的生活态度。他穿着破旧的布袍,即使面对风雨,也依然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内心的平静与坚韧。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郁情绪,给人以深思。
天下稼轩,文章有弟,看来未迟。
正三齐盗起,两河民散,势倾似土,国泛如杯。
猛士云飞,狂胡灰灭,机会之来人共知。
何为者,望桂林西去,一骑星驰。离筵不用多悲。
唤红袖佳人分藕丝。
种黄柑千户,梅花万里,等闲游戏,毕竟男儿。
入幕来南,筹边如北,翻覆手高来去棋。
公馀且,画玉簪珠履,倩米元晖。
自注铜瓶,作梅花供,尊前数枝。
说边头旧话,人生消得,几番行役,问我何之。
小队红旗,黄金大印,直待封侯知几时。
杯行处,且淋漓一醉,明日东西。如椽健笔鸾飞。
还为写春风陌上词。
便平生豪气,销磨酒里,依然此乐,儿辈争知。
霜重貂裘,夜寒如水,饮到月斜犹未归。
仙山路,有笙簧度曲,声到琴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