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常全体是华严,偶示兜罗琥珀纤。
不断根尘耽净业,了无一物可中拈。
真常全体是华严,偶示兜罗琥珀纤。
不断根尘耽净业,了无一物可中拈。
这首诗以“佛手”为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思想中的核心理念。
首句“真常全体是华严”,借用《华严经》中的概念,指出宇宙万物的本质与永恒真理是一体的,强调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深邃性。这里的“真常”指的是真实的永恒状态,“华严”则象征着繁复而庄严的宇宙秩序。
次句“偶示兜罗琥珀纤”,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佛陀偶尔示现于世间,如同珍贵的兜罗(一种柔软的丝线)和琥珀(一种透明的树脂),暗示佛陀虽在世间示现,但其本质却超脱于物质世界,充满了神秘与神圣。
第三句“不断根尘耽净业”,进一步阐述了佛教对于因果律的理解。这里的“根尘”指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接触,即感官与外界事物的交互作用。这句话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当持续地追求清净的行为和心灵,即使在与外界接触时也不应被污染。
最后一句“了无一物可中拈”,表达了佛教中“空”的观念,即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空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里强调的是,无论是在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不存在可以被轻易把握或定义的事物,体现了佛教对世间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超越世俗束缚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佛手”这一主题,巧妙地融合了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既富有诗意又蕴含深意,引导读者思考宇宙真理与个人修行之间的关系。
于役戒晨征,春入湘西路。
方停永丰节,忽返黄茆驭。
道有荷薪者,相惊问何故。
岂急苍生病,岂勤紫芝晤。
使君自有真,劳劳非所悟。
语终忽我辞,飘飘若鸿翥。
因之念故人,伐木鸟声数。
感慨思其言,似知出与处。
回首欲叩之,夜雨鸣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