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耐王孙饿,收纶去此台。
曾经淮水渡,千古为生哀。
不耐王孙饿,收纶去此台。
曾经淮水渡,千古为生哀。
这首诗描绘了淮阴钓台的历史与情感,充满了对过往英雄的缅怀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不耐王孙饿”,开篇以一种决绝的姿态,表达了主人公对于贫困生活的不满与抗争,暗含着对贵族生活奢华与自身困顿对比的强烈感受。这里的“王孙”不仅指贵族后裔,更象征着社会的不公与世态炎凉。
“收纶去此台”,接着描述了主人公离开现状,前往淮阴钓台钓鱼的情景。这一行为不仅是对自然的亲近,更是对过去英雄事迹的追忆与向往。钓鱼台,往往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成为人们寄托情感与梦想的地方。
“曾经淮水渡”,诗句中提到的“淮水渡”,既是指实际的地理位置,也是历史的跨越。它暗示着主人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或许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慰藉,或是为了实现某种未竟的梦想。
“千古为生哀”,最后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深切同情与敬仰。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更是对整个时代变迁、英雄失意的感慨。在时间的长河中,那些曾经辉煌的人物最终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留下了无尽的哀思与怀念。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面,既有对过去英雄的崇敬,也有对当下困境的反思,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