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斋未解,不肯对纤秾。
只遣三千履,来游十二峰。
林空答清唱,潭净写衰容。
归去瑶台路,还应月下逢。
太常斋未解,不肯对纤秾。
只遣三千履,来游十二峰。
林空答清唱,潭净写衰容。
归去瑶台路,还应月下逢。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它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太常斋未解,不肯对纤秾"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礼节的疏离,不愿意被拘泥于繁文缛节之中。
接下来的"只遣三千履,来游十二峰"则展示了诗人想要摆脱束缚,自由自在地探索自然之美。这里的“三千”和“十二峰”虽未具体指明,但可理解为广阔无垠的大自然和众多山峰,它们是诗人心灵的寄托。
"林空答清唱,潭净写衰容"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景象。树林在清风中回应着远处清脆的歌声,而清澈的溪流映射出山谷的轮廓。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境。
"归去瑶台路,還應月下逢"则是诗人在夜晚回程时的情景。这里“瑶台”可能指的是一种仙境或高处,“还应月下逢”则意味着诗人期待在归途中能再次与美好事物相遇,这里的“月下逢”也许暗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和内心宁静的愿望,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