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锡还归定,蒲团且闭关。
借问九年面壁,四大怎生安。
都落黑风鬼国,那是慈航彼岸,谁手买珠还。
我佛原无法,众生自有丹。一棒打,千相灭,万灯残。
才被风幡勘破,寂寂镜台闲。
水上莲花稳坐,芦叶江心径渡,圆影浸波寒。
离诸烦恼障,尔是清凉山。
飞锡还归定,蒲团且闭关。
借问九年面壁,四大怎生安。
都落黑风鬼国,那是慈航彼岸,谁手买珠还。
我佛原无法,众生自有丹。一棒打,千相灭,万灯残。
才被风幡勘破,寂寂镜台闲。
水上莲花稳坐,芦叶江心径渡,圆影浸波寒。
离诸烦恼障,尔是清凉山。
这首诗是明代夏言所作的《水调歌头·其十三》。诗人以禅宗修行为题材,通过描绘僧人归定修行、闭关面壁的生活场景,探讨了佛法与修行者内心世界的关系。
首句“飞锡还归定”形象地描绘了僧人结束云游,回归静定的修行生活,暗示着对尘世的放下和对内心的追求。“蒲团且闭关”进一步强调了僧人的闭门修炼,以达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接下来的诗句“借问九年面壁,四大怎生安”提出了问题,询问长时间的面壁修炼如何使身心达到“四大”(地、水、火、风)的和谐统一,反映出对佛法深沉的思考。
“都落黑风鬼国,那是慈航彼岸,谁手买珠还”运用象征手法,将修行之路比作黑暗中的航程,寻找通往解脱的彼岸,表达了寻求真理的艰难与执着。
“我佛原无法,众生自有丹”揭示出佛法并非外在的规则,而是内在的觉悟,每个人都有自我解脱的可能。
后半部分,“一棒打,千相灭,万灯残”描绘了禅修过程中的顿悟,通过直指人心的教诲,消除一切幻象。“才被风幡勘破,寂寂镜台闲”形象地表现了心灵如镜子般清澈,对外界干扰无所动心。
最后,“水上莲花稳坐,芦叶江心径渡,圆影浸波寒”以自然景象比喻修行者的内心宁静,如同莲花在水中悠然自得,通过芦苇小径抵达智慧的彼岸,心境如波中圆影,寒冷而清明。
整首诗寓禅意于山水之间,表达了对禅修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对超脱烦恼、达到清凉心境的向往。
海霞流光五色烂,瑶花风吹香不断。
曲廊转入迷近远,朱帘素壁光凌乱。
青衣传言凤凰啭,云鬟十二梳未遍。
金龙水寒粟生钏,银屏窈窕深不见。
朱扉哑然开半扇,屋梁初日晃如练。
当轩揖我使我先,神清度远不敢眄。
遗我五花文玉砚,雕盘异果珠琲粲,入手光辉不能辨。
鸣鞘一声来天上,回身踏破梅花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