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产良马,未必皆騊駼。
乘之惟其良,何必以地拘。
我闻开国初,罗鬼生龙驹。
贡之入天闲,用以驾鼓车。
疾徐皆中节,步骤何雍如。
纷纷内地产,不能并驰驱。
安知今所良,在昔非其驽。
按索久成俗,谁为焚其图。
世无九方皋,叹息还揶揄。
冀北产良马,未必皆騊駼。
乘之惟其良,何必以地拘。
我闻开国初,罗鬼生龙驹。
贡之入天闲,用以驾鼓车。
疾徐皆中节,步骤何雍如。
纷纷内地产,不能并驰驱。
安知今所良,在昔非其驽。
按索久成俗,谁为焚其图。
世无九方皋,叹息还揶揄。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丘浚所作,名为《杂诗三首(其三)》。诗中探讨了人才选拔与地域偏见的问题,通过对比“冀北产良马”与“未必皆騊駼”的现象,引出对人才评价不应受限于出身或地域的观点。
首句“冀北产良马,未必皆騊駼”,以马喻人,指出即使在良马繁多的冀北地区,也不一定都是騊駼(一种名贵的马种),暗含人才并非仅限于特定地域之意。接着,“乘之惟其良,何必以地拘”进一步强调,选择人才应以其能力与品德为标准,而非地域出身。
接下来,诗人提到古代开国初期,曾有“罗鬼生龙驹”,即从民间选拔出杰出人才,这些人才被选入宫廷,用于重要事务,如驾车等。这反映了古代选拔人才时的开放与重视能力的态度。“疾徐皆中节,步骤何雍如”描绘了这些人才在执行任务时的高效与协调,显示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然而,诗人随后指出,尽管古代有如此选拔人才的佳例,但“纷纷内地产,不能并驰驱”。意思是即便在宫廷内部,也存在众多人才,但他们并未能像那些从民间选拔的人才那样,共同发挥出卓越的效能。这暗示了当时宫廷内部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的局限性。
最后,诗人提出疑问:“安知今所良,在昔非其驽。”意即现在被认为优秀的人才,过去可能并不被看好;反之亦然。这表达了对人才评价标准随时间变化的思考,以及对过去可能被忽视的优秀人才的惋惜。
“按索久成俗,谁为焚其图。”则指出长期以来形成的选拔人才的传统习惯,可能已经固化,难以改变。而“世无九方皋,叹息还揶揄”则是对缺乏像古代相马高手九方皋那样的识才者,导致人才选拔与使用上的遗憾和批评。
整首诗通过类比与反问,深刻探讨了人才选拔与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地域、传统观念等因素对人才发展的影响,体现了诗人对公平公正人才选拔制度的渴望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