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礼以发冢,非独王莽然。
手不离珠玉,世岂一桓玄。
昔在鲁闻人,匪值孔圣旃。
焉得两观诛,破彼辨与坚。
子陵湍石上,元亮菊篱边。
夷齐不可跂,赖有此二贤。
诗礼以发冢,非独王莽然。
手不离珠玉,世岂一桓玄。
昔在鲁闻人,匪值孔圣旃。
焉得两观诛,破彼辨与坚。
子陵湍石上,元亮菊篱边。
夷齐不可跂,赖有此二贤。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杂兴十二首·其三》。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提及,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人德行的赞美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
“诗礼以发冢,非独王莽然。”这两句开篇便指出,古代诗书能够启迪后世,而不仅仅是王莽这样的人物。王莽被视为篡夺汉朝政权的典型,因此这里可能在暗示某些人试图通过文化手段来掩饰自己的野心。
“手不离珠玉,世岂一桓玄。”这两句强调了一种品德和情操,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能拥有高尚的情操,不像桓玄这样的人物。桓玄是东晋时期的权臣,以奢侈著称,而这里将其作为没有真实情感的象征。
“昔在鲁闻人,匪值孔圣旃。”这两句提到作者曾在鲁地听闻过关于圣人的事迹,但这些都不能与孔子相比。孔子的智慧和德行是无可匹敌的,因此这里强调了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
“焉得两观诛,破彼辨与坚。”这两句则讲述了历史上某些人被处罚的情况,这里的“两观”可能指的是古代监狱,“诛”则是处罚之意。这里的批评对象可能是一些不公正的司法行为。
“子陵湍石上,元亮菊篱边。”这两句描绘了自然景象,子陵可能是指某个山名,而元亮和菊篱则可能是某种植物或园林布局。这样的描述在古诗中常用来表达作者的闲适心境。
“夷齐不可跂,赖有此二贤。”最后两句提到的是对某些不易亲近的人物的态度,以及感激有像子陵和元亮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存在,这里可能在强调通过学习古人的美德来提升自我。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文化传承以及个人修养等多方面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红 一作:轻)梅定妒,菊应羞。
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 通:栏)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