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居城郭或居山,得道无心在处閒。
实似小儿归父母,身衣随分补遮寒。
或居城郭或居山,得道无心在处閒。
实似小儿归父母,身衣随分补遮寒。
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心灵自由的生活状态。诗人无论是居住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宁静的山林,都达到了道家所追求的无心境界,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或居城郭或居山”,开篇两句以对比的方式,展现了诗人生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城市与山林。这不仅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描述,更象征着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生活方式。诗人并未偏爱于某一方,而是强调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得道无心在处閒”,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通过“得道”二字,暗示了诗人已经领悟了某种超越世俗的真理,达到了心灵的解脱。而“无心在处閒”则表达了诗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享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实似小儿归父母,身衣随分补遮寒”,最后两句以比喻的手法,将诗人的心境比作回归父母怀抱的小儿,形象地描绘出一种被接纳、被关爱的感觉。同时,“身衣随分补遮寒”则体现了诗人在物质上的简朴与知足,即使穿着简陋,也能在内心感受到温暖与满足。这种生活态度,既是对物质欲望的淡泊,也是对精神富足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与和谐的生活哲学,以及对简单、真实生活的向往。
谋拙身无向,归田久未成。
来陈为懒计,传道愧虚名。
俎豆终难合,诗书强欲明。
斯文吾已试,深恐误诸生。
久爱闲居乐,兹行恐遂不。
上官容碌碌,饱食更悠悠。
枕畔书成癖,湖边柳散愁。
疏慵愧韩子,文字化潮州。
局冷曾非簿领迷,幽居浑似未官时。
忽闻客至惊还喜,出见泥深笑不知。
谋拙未能忧岁计,身闲聊可饱晨炊。
行舟借问何匆草,淮口无潮月正亏。
献酬不用辞升斗,曲直何劳问尺寻。
要路风波无限恶,谪居情味最能深。
交従锦水初无间,邻卜共山已有心。
草圣诗豪并神速,数因南雁惠佳音。
山色潮声四面来,城中金碧烂成堆。
不愁门外严扃锁,终日凭栏未拟回。
湖色苍苍日向斜,烟波万状不容滉。
画船人去浮红叶,石径僧归蹑白蛇。
楼观争高不计层,雍雍过雁自相应。
钱王旧业依稀在,岁久无人话废兴。
荷叶初乾稻穗香,惊雷急雨送微凉。
晚晴稍放秋山色,洗却浓妆作淡妆。
白酒倾浆脍斫红,昼游未厌月明中。
楼高只辨听歌鼓,不见游人转似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