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春眠,又窗前啼鸟,唤醒游仙。
东风也饶丰致,把柳丝千线,吹向阑干。
春好无人玩赏,为春愁,万叠似波澜。
尽回首,遥天一抹,画里云山,梦里溪山。
堪怜,半床书卷,误了华年。
钟期已无寻处,莫遣愁无计,频弄哀弦。
何事穷途感遇,叹荆高、歌哭向幽燕。
试回念、前宵别景,玉笛吹残,蜡炬烧残。
乍春眠,又窗前啼鸟,唤醒游仙。
东风也饶丰致,把柳丝千线,吹向阑干。
春好无人玩赏,为春愁,万叠似波澜。
尽回首,遥天一抹,画里云山,梦里溪山。
堪怜,半床书卷,误了华年。
钟期已无寻处,莫遣愁无计,频弄哀弦。
何事穷途感遇,叹荆高、歌哭向幽燕。
试回念、前宵别景,玉笛吹残,蜡炬烧残。
这首《春愁曲》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王易所作,以春天景色和诗人内心情感为载体,展现了细腻的情感世界。开篇“乍春眠,又窗前啼鸟”描绘了春天清晨,鸟鸣声唤醒熟睡之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着,“东风也饶丰致”写春风的温柔与丰富,将柳丝吹拂得如千条丝线,形象生动。
然而,诗人感叹“春好无人玩赏”,表达了对美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进而生发出“春愁万叠似波澜”的感慨,将春愁比喻成层层叠叠的波澜,深沉而浩渺。诗人回首远望,“遥天一抹,画里云山,梦里溪山”,流露出对远方山水的向往和现实中的孤独。
“半床书卷,误了华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读书未能及时享受生活的遗憾。接下来,诗人借“钟期已无寻处”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寂寥,只能通过“莫遣愁无计,频弄哀弦”来抒发愁绪。最后,诗人感叹人生际遇,“何事穷途感遇”,在困顿中仍能忆起“前宵别景”,笛声与烛火的消逝,更添凄凉。
整体来看,《春愁曲》以春天为背景,融合了个人的怀才不遇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世事谅难必,伊人去从戎。
平生二三策,乃用军帐中。
东郊已春阳,北陌尚寒风。
千里违邺城,几日到边封。
汉帜正星罗,淮骑亦云从。
已入青油幕,犹带骈角弓。
愿言帷幄士,勉赞戎马功。
但期膺厚赏,不忘捐薄躬。
庶几边上人,咸识尔为雄。
粤昔伊耆氏,乐制惟土苴。
继自神农氏,作鼓正从瓦。
蒯桴一引击,真性足陶写。
当时风俗成,往往朴而野。
大音能希声,调高和诚寡。
迨周因用之,吹合豳颂雅。
祈年及祭蜡,齐敬格上下。
是虽器质略,名亦不徒假。
花腰鸣且急,可以愧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