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涧长松行十里,杖藜从此得迟留。
青霄望去山河远,白水看来日月流。
老树叶残霜鬼哭,断崖云冷洞猿愁。
韬光名在身何在,今古茫茫几白头。
石涧长松行十里,杖藜从此得迟留。
青霄望去山河远,白水看来日月流。
老树叶残霜鬼哭,断崖云冷洞猿愁。
韬光名在身何在,今古茫茫几白头。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斯植所作的《韬光庵》,描绘了石涧长松沿途的景色和诗人在此地的感受。首句“石涧长松行十里”,展现了诗人漫步在长达十里的松林之中,暗示了环境的幽深与宁静。第二句“杖藜从此得迟留”,表达了诗人杖藜而行,流连忘返的闲适心情。
“青霄望去山河远,白水看来日月流”两句,通过描绘远方的山河和近处流动的河水,寓言时间的流逝,展现出空间的辽阔与人生的短暂。接下来,“老树叶残霜鬼哭,断崖云冷洞猿愁”,运用拟人手法,借霜叶、鬼哭和冷崖孤猿的意象,渲染出一种凄清、孤独的氛围。
最后两句“韬光名在身何在,今古茫茫几白头”,诗人以“韬光”暗指自己的隐逸生活,然而即使身处这样的环境,人生的名利仍然显得虚无,感叹时光荏苒,自己已白发苍苍,世事如梦,人生无常。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抒情,寓哲理于自然之中,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淡泊和对生命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