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粤山川大庾开,车书玉帛自东来。
谁将禹凿通尧域,故遣重关逼上台。
一代勋劳天地老,千秋献纳古今才。
差将薄劣瞻祠宇,不尽松风万壑哀。
百粤山川大庾开,车书玉帛自东来。
谁将禹凿通尧域,故遣重关逼上台。
一代勋劳天地老,千秋献纳古今才。
差将薄劣瞻祠宇,不尽松风万壑哀。
这首诗描绘了对历史人物张文献公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他的功绩的赞美。首句“百粤山川大庾开,车书玉帛自东来”以壮丽的山川景象开篇,象征着张文献公所处时代的广阔与繁荣,同时也预示着四方文化的汇聚。接着,“谁将禹凿通尧域,故遣重关逼上台”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张文献公在治理国家、促进文化交流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如同古代的开山辟路,打通了不同地域之间的隔阂。
“一代勋劳天地老,千秋献纳古今才”进一步强调了张文献公的功绩之深远,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且对后世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最后,“差将薄劣瞻祠宇,不尽松风万壑哀”则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张文献公的敬仰之情,虽然自己能力有限,但仍然前往祠宇瞻仰,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哀思与敬意,仿佛松风在万壑间回荡,传递着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怀念与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高敬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和历史责任的深刻思考。
楚楚繁华子,出入铜龙门。
绸缪萧贡交,肝胆金张援。
豪举倾里闾,彯缨服华轩。
广庭一流盼,咸称国士恩。
鼎鼎百年尽,身名复奚论。
东海鲁连子,拂衣笑平原。
寂寂张仲蔚,蓬蒿日满园。
当年既无营,世远道弥尊。
春华岂不艳,不如树兰荪。
秋风岂华屋,零落馨香存。
增城老子,有竹万根。根根扫云,根根成阴。
增城老子,荷锄朝行。锄竹之墩,培竹之萌。
薪竹之枝,遥竹之琴。七八十年,作竹主人。
增城老子,亦到西樵。到九龙岩,蹲岩之腰。
绕岩曲腰,植竹十条。像万竹墩,聊亦逍遥。
增城老子,亦到白沙。白沙先生,谓多竹家。
竹以逼俗,一根则足。况于千竹,况于万竹。
增城老子,亦到石头。石头先生,偕之遨游。
道峰竹墩,老子则留。谓渠家物,谓渠好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