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十六罗汉画像》
《题十六罗汉画像》全文
宋 / 方回   形式: 古风

一释迦佛起天竺,罗汉五百又十六。

中华止绘十六僧,贯休十八老笔续。

千无万无无更无,芥子须弥一扫俱。

阿字义门总深入,画图岂止伐颛臾。

咄,伏虎降龙两尊者,此卷写一犬如狮一仙鹤,精妙丝毫无苟且。

笔墨游戏真,古今劫火燃。

捲起短轴且饮酒,西窗万里开青天。

(0)
翻译
释迦牟尼佛从印度兴起,五百罗汉加上十六位。
中国仅画了十六位僧人,贯休以十八岁的高龄继续创作。
无数无尽,芥子与须弥都在一画中涵盖。
阿字深含佛法要义,绘画不只是征服对手。
呵,画中有降伏猛虎和龙的两位尊者,还有一只像狮子的犬和一只仙鹤,精细绝伦毫不马虎。
笔墨游戏实为真谛,历经古今战火洗礼。
卷起画卷,边饮酒边欣赏,窗外万里青天开阔。
注释
释迦:佛教创始人。
罗汉:佛教中的修行者。
中华:中国。
贯休:唐代画家。
芥子:极小之物。
须弥:佛教中的大山,象征宇宙。
阿字:佛教中的重要字符。
义门:佛法的门径。
伐颛臾:比喻战胜对手。
伏虎降龙:佛教故事中的象征力量。
短轴:画卷的一端。
饮酒:饮酒作乐。
西窗:西方窗户。
万里开青天:视野开阔,意境深远。
鉴赏

这首诗是对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高度赞美,尤其是对描绘十六罗汉画像的技艺与精神的颂扬。诗中以“一释迦佛起天竺”开篇,直接指向佛祖释迦牟尼,从而引出罗汉五百又十六的宏大场景,这不仅是数量上的展现,更是对佛教精神世界的描绘。

接着,“中华止绘十六僧”表明诗人对于中国古代画家在十六罗汉画像上的集体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贯休十八老笔续”则是在强调这些画家的技艺和精神传承,贯休是唐代画家吴道子之别称,他的绘画技巧高超,被誉为“画圣”,在这里被提及,用以赞美当时艺术家们继承了古人笔法。

诗中的“千无万无无更无,芥子须弥一扫俱”则是用佛教典故来形容画面的宏伟与细腻。芥子代表极小,而须弥山则是佛教中最高的山峰,这一比喻表明了画家在绘制时对细节的精心处理和对宏大构图的掌握。

“阿字义门总深入,画图岂止伐颛臾”部分,诗人通过提及佛教中的“阿字门”,强调了绘画不仅是形象的再现,更是深邃哲理的传达。同时,“画图岂止伐颛臾”则是在赞美画家们在技艺上的超群,能以笔墨捕捉到生命之动态。

“咄,伏虎降龙两尊者, 此卷写一犬如狮一仙鹤,精妙丝毫无苟且。”这里的“咄”字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激赏之情。接下来的“伏虎降龙两尊者”,形容画中的生动与力量,而“此卷写一犬如狮一仙鹤”则是具体描绘了画中景象,强调了每一个细节都达到了精妙绝伦的境界。

最后,“笔墨游戏真,古今劫火燃。捲起短轴且饮酒,西窗万里开青天。”诗人以“笔墨游戏真”来赞美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的自然流露和享受,这种艺术的最高境界如同古今不变的火焰,永燃不熄。末尾两句则是描绘诗人自己在欣赏画卷、饮酒之余,对着西窗远眺,感受到心灵的解放和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

作者介绍
方回

方回
朝代:宋   字:万里   号:虚谷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生辰:1227—1307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猜你喜欢

别莆田陈君彦质追送不及怅然有作五首·其五

层云一何颓,东风一何煦。

子舟一何驶,子行一何踽。

望望如见之,何当与话雨。

(0)

送汪伯昭游白门伯昭将自京口至栖霞寺因忆旧游走笔得四绝句·其四

鼓楼冈下路高低,处处萝墙映竹畦。

记得清凉留宿夜,香灯贝叶雨窗西。

(0)

新秋夜坐

水烟凉独夜,坐惜几家眠。

僧阁掩深际,磬声生悄然。

竹归人意净,萤漾壁光圆。

乡国方邻乱,幽心忽易迁。

(0)

集林光禄新第得花字

到户尘喧远,开门蕙径斜。

图云流碍栋,刻鸟立窥纱。

带笋移邻竹,裁枝寄别花。

残霞藏宿雨,弱柳堕栖鸦。

亭敞分歌伎,池清漾钓槎。

谁言光禄第,定是石崇家。

(0)

浣衣曲

幽荷冉冉新篁密,皱縠含风波浸日。

靓妆融冶粉红香,浅碧银塘映花立。

双双玉腕漾清漪,雾縠摇波光陆离。

不因惊起鸳鸯伴,花外玉郎那得知。

(0)

送潘景升北游八首·其四

七贵雄门,五陵侠士。幂雾连云,星流电驶。

载尘康庄,扬风易水。恻惜荆高,经过赵李。

历历天上,不瑕有咫。娱心极宴,聊乐我止。

(0)
诗词分类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诗人
蔡薿 黎培敬 吴迈远 刘铉 毕士安 季芝昌 陈康伯 裴休 秦湛 凌濛初 薛综 黄损 李晔 鲍楠 孙不二 宋子侯 乐婉 法照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