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洲烟草暮江滨,未问遗墟泪下频。
破冢有山归别主,远孙无食寄贫邻。
百年天地谁非幻,万古君臣独在身。
莫道高名能隐祸,风尘多少不归人。
三洲烟草暮江滨,未问遗墟泪下频。
破冢有山归别主,远孙无食寄贫邻。
百年天地谁非幻,万古君臣独在身。
莫道高名能隐祸,风尘多少不归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探访已故官员练中丞旧居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联“三洲烟草暮江滨,未问遗墟泪下频。”以“三洲烟草”与“暮江滨”构成画面,烟雾缭绕的景象与黄昏江边的静谧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宁静的氛围。诗人还未询问旧居的废墟,泪水便已不禁落下,表达了对过往繁华与现今荒凉对比的感慨,以及对逝去人物的深切怀念。
颔联“破冢有山归别主,远孙无食寄贫邻。”通过“破冢”与“山归别主”的意象,暗示了历史的更迭与物是人非的现实。同时,“远孙无食寄贫邻”一句,揭示了家族衰落、后继无人的悲凉境遇,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颈联“百年天地谁非幻,万古君臣独在身。”将个人命运与宇宙万物相对比,提出“百年天地”皆为“幻”,而“万古君臣”却独存于世,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永恒追求的哲学思考,同时也暗含着对权力与地位的反思。
尾联“莫道高名能隐祸,风尘多少不归人。”则以反问的形式,指出即便拥有崇高名声也无法避免灾祸,世间有多少人未能回归家园,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那些未能实现理想、未能善终者的同情与哀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探访,展现了对过去辉煌与当前衰败的对比,以及对生命意义、权力与命运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寓意深远。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