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溪泠泠漱花坞,紫鳞白石纤可数。
练影晴披琼馆云,镜光直泻明珠浦。
碧玉环流学士家,桥南桥北问桃花。
当年意气看题柱,此日秋乘上汉槎。
桥头一别几经春,溪鸟啼花莫待人。
瀛洲亭上玻璃色,藜杖寻溪安可得。
建溪泠泠漱花坞,紫鳞白石纤可数。
练影晴披琼馆云,镜光直泻明珠浦。
碧玉环流学士家,桥南桥北问桃花。
当年意气看题柱,此日秋乘上汉槎。
桥头一别几经春,溪鸟啼花莫待人。
瀛洲亭上玻璃色,藜杖寻溪安可得。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诗人区大相对友人王学士在山中四景之一的桥头碧水的追忆与感慨。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之美,同时融入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句“建溪泠泠漱花坞”,描绘了溪水潺潺,轻拂着花丛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紫鳞白石纤可数”进一步点明了溪水清澈见底,连细小的鱼鳞和石头都清晰可见,凸显了自然界的纯净与和谐。
接着,“练影晴披琼馆云,镜光直泻明珠浦”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溪水比作洁白的绸缎,晴空下的云朵,以及清澈如镜的水面倒映着明珠般的沙滩,形象地展现了溪水的清澈与美丽。
“碧玉环流学士家,桥南桥北问桃花”则通过“碧玉环流”这一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溪水环绕着学士之家的情景,而“桥南桥北问桃花”则暗示了春天的到来,桃花盛开的美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当年意气看题柱,此日秋乘上汉槎”两句,由景入情,回忆起与友人在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以及如今岁月流转,各自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这里的“题柱”典故出自《后汉书》,原指东汉名臣陈蕃年轻时立志要改变社会风气,曾在柱子上题字以自勉,此处借以表达对友人年轻时抱负的怀念。
最后,“桥头一别几经春,溪鸟啼花莫待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感叹时光易逝,友情难再。“瀛洲亭上玻璃色,藜杖寻溪安可得”则以想象中的仙境与现实的追寻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难以寻觅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友情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