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江行见鸬鹚》
《江行见鸬鹚》全文
唐 / 宋之问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江畔鸬鹚鸟,迎霜处处飞。

北看疑是雁,南客更思归。

岭上行人绝,关中音信稀。

故园今夜里,应为捣寒衣。

(0)
注释
江畔:江边。
鸬鹚鸟:一种水鸟,常在水中捕鱼。
迎霜:面对着寒霜。
处处飞:到处飞翔。
北看:向北看去。
疑是雁:误以为是大雁。
南客:南方的旅客,这里指远离家乡的人。
更思归:更加渴望回家。
岭上:山岭之上。
行人绝:没有行人的踪迹,形容极为冷清。
关中:泛指边关以内地区。
音信稀:很少有书信或消息传来。
故园:故乡,老家。
今夜里:就在这个晚上。
应为:应该正在。
捣寒衣:在冬季为抵御寒冷而捣制冬衣,捣衣通常指古代洗衣或制衣的一个步骤,通过敲打使布料柔软或洁净。
翻译
江边的鸬鹚鸟儿,在寒霜中四处飞翔。
向北望去好似大雁,让南方的游子更加思念家乡。
山岭上的行旅断绝,关隘以内音讯稀少。
在这故园的夜晚里,想必正为冬寒捣制衣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和深切的乡愁。开篇“江畔鸬鹚鸟,迎霜处处飞”两句,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江边鸬鹚在寒风中飞翔的景致,通过对比大小,突出了季节的更迭和天气的转冷。

接着“北看疑是雁,南客更思归”两句,则从观察远处的大鸟(可能是大雁)开始,引发了行人对于家乡的无限思念。这里的“北看”和“南客”,不仅指出了方向上的差异,更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乡愁和对归宿的渴望。

中间两句“岭上行人绝,关中音信稀”描绘了山岭上的行人寥寥,以及边塞地区消息的隔绝。这不仅是景象的刻画,更暗示了一种社会状态和个人遭遇的孤独与艰辛。

最后,“故园今夜里,应为捣寒衣”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深切思念。在这里,“捣寒衣”不仅是实用的准备,更是情感上的寄托。它传递了一种在严寒中依然坚守着对温暖记忆的执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深切的乡愁和对归宿的渴望,是一篇充满情感色彩的佳作。

作者介绍
宋之问

宋之问
朝代:唐   字:延清   籍贯:汾州(今山西汾阳市)   生辰:约656 — 约712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猜你喜欢

湖上赏莲

湖上峰稠乱晚晴,每逢佳处问山名。

偶因寺好频停舫,贪为波澄不记觥。

斜抱连环千嶂合,平分双镜六桥横。

更堪岁晏芙蓉冷,水国西风日夜清。

(0)

题耕图二十三首·其一第一图

暄和节候肇农功,自此勤劳处处同。

早辨东田穜稑种,褰裳涉水浸筠笼。

(0)

清明麦秀

清明前后麦花香,遍野氤氲映骕骦。

须认秋成春雨密,隔溪村落饮斜阳。

(0)

留题惠山

南朝古寺惠山前,裹茗来寻第二泉。

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

(0)

卜算子

少妇不知愁,忽解楼头恨。

郎去何年得意归,暗掷金钱问。

屈指数刀环,计日销红粉。

欲向灯前叩紫姑,羞被旁人忖。

(0)

九月廿五夜枕上闻雨寄示兴仁兼简允庄弟

风雨潇潇夜,无眠忆远行。

自惭衰老日,犹抱别离情。

吉水舟初上,云阳月正明。

来年春色好,准拟望归程。

(0)
诗词分类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诗人
彭端淑 李陵 杨嗣复 宋教仁 富嘉谟 吴西逸 周容 庄忌 茅坤 曹希蕴 庞德公 刘崧 贾昌朝 黄福 陈文龙 王清惠 聂胜琼 木青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