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淮控隋漕,北走长安道。
樯形栉栉斜,浪态迤迤好。
初旭红可染,明河澹如扫。
泽阔鸟来迟,村饥人语早。
露蔓虫丝多,风蒲燕雏老。
秋思高萧萧,客态长袅袅。
因怀京洛间,宦游何戚草。
什伍持津梁,澒涌争追讨。
翾便讵可寻,几秘安能考。
小人乏馨香,上下将何祷。
唯有君子心,显豁知幽抱。
清淮控隋漕,北走长安道。
樯形栉栉斜,浪态迤迤好。
初旭红可染,明河澹如扫。
泽阔鸟来迟,村饥人语早。
露蔓虫丝多,风蒲燕雏老。
秋思高萧萧,客态长袅袅。
因怀京洛间,宦游何戚草。
什伍持津梁,澒涌争追讨。
翾便讵可寻,几秘安能考。
小人乏馨香,上下将何祷。
唯有君子心,显豁知幽抱。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清晨时分赴京的路途之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交织。
“清淮控隋漕,北走长安道。”开篇即设定了空间背景,淮河清澈,隋唐时期的运河(漕)畔,一路向北直指长安。这里既映射出历史的回声,也透露出诗人心中对往昔岁月的缅绘。
“樯形栉栉斜,浪态迤迤好。”接着,诗人细致地描写了船只的帆篷和水波的姿态。帆篷如同树枝般斜向一侧,而水波却悠长而舒缓,这种对比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界中静与动的和谐共存。
“初旭红可染,明河澹如扫。”这里,诗人捕捉到了晨曦初照时分的景象。初升的太阳将其光辉投射在清澈见底的大河之上,使得河水宛如被轻手拂去尘埃。
“泽阔鸟来迟,村饥人语早。”诗人随后转向了自然界中的生命与人类的活动。广阔的沼泽吸引着迟缓飞来的鸟儿,而在远处的村庄中,因饥荒而早起的人们已经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对话。
“露蔓虫丝多,风蒲燕雏老。”接下来是对自然细节的描写。露水滴落在草叶上形成晶莹剔透的小珠,而秋风吹拂着成群结队的蚊虫和老态龙虾。
“秋思高萧萧,客态长袅袅。”诗人此时陷入了深沉的情感之中。随着秋意渐浓,不禁让人生发出悠远而深邃的思绪。而作为行者,自己孤独旅途中的形象也被描摹得淋漓尽致。
“因怀京洛间,宦游何戚草。”诗中透露出一丝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京洛(指长安和洛阳)之间,是诗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而作为官员的旅途生活,又让他感到无从寄托自己的忧愁。
“什伍持津梁,澒涌争追讨。”接着,诗人转向了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这里提及的是古代的战事和政事,以及对于这些重大议题的探讨与争论。
“翾便讵可寻,几秘安能考。”在这之后,诗人的笔触变得更加深邃。他思考着如何能够追溯那些已经被时光湮没的事迹,以及怎样才能保持对往事的记忆和探究。
“小人乏馨香,上下将何祷。”此处诗人自谦为“小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深学问无法企及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对于未来命运的迷茫与无奈。
最后,“唯有君子心,显豁知幽抱。”在这首诗的收尾之处,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淡然自得。他相信,只有保持高洁的心灵,无论是明亮可见还是深邃难测的事物,都能包容并理解。
总体而言,这是一首融合了自然描写、历史回忆和个人情感的诗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与人生旅途的深刻领悟。
榆林青茫茫,寒烟三十里。
忽闻鸡犬声,见此千家市。
石桥百尺横,其下跨妫水。
人言古妫州,残城无乃是。
民家坐土床,嬉笑围老稚。
粝饭侑山葱,劝客颜有喜。
足迹半天下,爱此俗淳美。
醉就软莎眠,梦游葛天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