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九重上,心固周寰宇。
要识疾苦形,耳闻逊目睹。
岂能辙迹遍,无逸时作所。
有司承德风,兆庶沾恩雨。
举近可例远,或不无少补。
去岁秋稍霖,潦水积低田。
泥淤转益麦,茁陇看芊芊。
赈恤亦已施,闾阎飏炊烟。
夹道近光民,数岂啻万千。
曾无鸠鹄形,用卜家室全。
藉是少自慰,大吏能勤宣。
设使居深宫,安能知其然。
身居九重上,心固周寰宇。
要识疾苦形,耳闻逊目睹。
岂能辙迹遍,无逸时作所。
有司承德风,兆庶沾恩雨。
举近可例远,或不无少补。
去岁秋稍霖,潦水积低田。
泥淤转益麦,茁陇看芊芊。
赈恤亦已施,闾阎飏炊烟。
夹道近光民,数岂啻万千。
曾无鸠鹄形,用卜家室全。
藉是少自慰,大吏能勤宣。
设使居深宫,安能知其然。
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晓发阜城》。诗中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关怀,以及对官员们在执行政策时应具备的体恤之心的期望。
首句“身居九重上,心固周寰宇”描绘了皇帝虽身处高位,但心怀天下,关心着四方百姓的疾苦。接着,“要识疾苦形,耳闻逊目睹”强调了了解民间疾苦的重要性,不能仅凭听闻,更需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岂能辙迹遍,无逸时作所”则表达了皇帝对无法亲自走遍天下的遗憾,但仍然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和帮助民众。“有司承德风,兆庶沾恩雨”赞扬了官员们在皇帝政策的引导下,为民众带来福祉。
“举近可例远,或不无少补”说明了从身边小事中可以推及到更广泛的道理,对改善民生有一定的帮助。“去岁秋稍霖,潦水积低田”描述了去年秋天雨水过多,低洼农田积水的情景。“泥淤转益麦,茁陇看芊芊”描绘了积水导致土壤肥沃,小麦茁壮成长的景象。
“赈恤亦已施,闾阎飏炊烟”表明了政府已经采取措施救助受灾民众,村落间炊烟升起,生活逐渐恢复。“夹道近光民,数岂啻万千”形容了沿着道路的民众众多,数量难以计数。“曾无鸠鹄形,用卜家室全”表达了没有出现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景象,预示着家庭得以保全。
最后,“藉是少自慰,大吏能勤宣”表示虽然自己有所安慰,但仍希望高级官员能积极宣传和执行政策。“设使居深宫,安能知其然”则表达了如果自己不深入民间,就无法真正了解民众的生活状况。
整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官员们在执行政策时应具备的责任感和体恤之心的期望。
春风吹柳花,荡漾无休歇。
夫婿轻薄儿,飘飘在吴越。
白马黄金羁,欢游无尽期。
向来三载别,又是春风时。
妾身既委君,苦乐何敢云。
剖心见妾素,但恐君不闻。
清夜吟子规,泪洒枝上月。
坐起不成眠,梨花满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