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事为谁来,枝上半留残雪。
恰近小园香径,对霜林寒月。
危阑凄断笛声长,吹到偏呜咽。
最好短亭归路,有行人先折。
春事为谁来,枝上半留残雪。
恰近小园香径,对霜林寒月。
危阑凄断笛声长,吹到偏呜咽。
最好短亭归路,有行人先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闲适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感慨。
“春事为谁来,枝上半留残雪。”这一句开篇即设定了一个特殊的情境——春天到来之际,树枝上的雪尚未完全融化。这里的“春事”指的是春天的景象和氛围,而“枝上半留残雪”则是对这个时节的一个生动写照,它既展示了季节更迭的过渡状态,也映射出一种期待与等待的情感。
“恰近小园香径,对霜林寒月。”诗人随后将视角转移到一个小巧精致的园中,园中的花径散发着清香,与此同时,诗人面对的是覆盖着霜雪的树林和高悬的明亮而又冷冽的月亮。这两句通过对比鲜明地刻画出了春日的温暖与冬日的萧瑟,使得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份由外部环境带来的内心情感。
“危阑凄断笛声长,吹到偏呜咽。”接着,诗人描述了一个高台或楼阁上飘扬的悠长笛声,这种声音不仅仅是在空中回荡,而且还带有一种孤独和哀伤的情绪。这里的“偏呜咽”意味着笛声在某个地方被风吹得断断续续,增添了一份凄凉。
最后,“最好短亭归路,有行人先折。”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归途的渴望。在这句话中,“短亭”通常是人们休憩之地,而“归路”则意味着归家的道路。诗人的心中,似乎已经在期待着回家的心情。而“有行人先折”则暗示了有人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归途,或者是在做一些准备工作,这增添了一份对即将到来的美好时光的期盼。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自然声音的捕捉,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