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家飞符来比栉,海中收盐今复密。
穷囚破屋正嗟欷,吏兵操舟去复出。
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
不煎海水饿死耳,谁肯坐守无亡逃。
尔来贼盗往往有,劫杀贾客沈其艘。
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州家飞符来比栉,海中收盐今复密。
穷囚破屋正嗟欷,吏兵操舟去复出。
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
不煎海水饿死耳,谁肯坐守无亡逃。
尔来贼盗往往有,劫杀贾客沈其艘。
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海边收盐人的艰辛生活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比海中收盐与陆地栉比的景象,开篇即展现了一种生存竞争的紧张气氛。
“州家飞符来比栉,海中收盐今复密。”这里的“飞符”可能指的是官方征收盐税的文书,以此来强调官方对盐业的严格控制和高额税收。海边收盐人的生活因为这种控制而变得更加艰难。
“穷囚破屋正嗟欷,吏兵操舟去复出。”诗人通过“穷囚破屋”的形象,表现了底层人民的贫困和无助,以及官府对他们的压迫。官方人员乘坐船只巡视与征税,反映出权力对于弱势群体的压制。
“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这里,“岛夷”可能指的是居住在海岛上的原住民或边缘人群。诗人通过“不毛”的比喻,暗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加之于人类的生存压力。
“不煎海水饿死耳,谁肯坐守无亡逃。”这两句表达了收盐人对生存的渴望和挣扎,他们宁愿冒险也不愿意忍受饥饿至死。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求生的迫切心理。
“尔来贼盗往往有,劫杀贾客沈其艘。”诗中提到了“贼盗”的存在,以及他们对商旅的劫掠和暴行,这不仅揭示了社会治安问题,也间接反映出当时经济的不稳定和贫富差距。
最后,“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诗人借“君子”之口表达了一种悲哀的情怀,认为民众的一粟之转都关乎天下,而“忍与争秋毫”则表现了对于微薄利益的争斗和对社会不公的无奈。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收盐人的艰辛生活,以及海岛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展现了一个侧重底层人民苦难与社会矛盾的画面。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