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衔古寺秋,石路晚幽幽。
谷掩云移树,钟残月在楼。
烟萝和露滴,风叶乱泉流。
禅暇閒来往,东西溪上头。
山衔古寺秋,石路晚幽幽。
谷掩云移树,钟残月在楼。
烟萝和露滴,风叶乱泉流。
禅暇閒来往,东西溪上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秋日山林图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山寺、石路、山谷、云雾、树木、钟声、月光、烟萝、露珠、风叶与泉水等自然元素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禅意氛围。
首句“山衔古寺秋”,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山峰仿佛将古老的寺庙含于口中,秋色弥漫的景象,既展现了山的雄伟,又暗示了寺庙的悠久历史。接下来,“石路晚幽幽”则通过描述夜晚石路上的幽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与神秘感。
“谷掩云移树”一句,运用动态与静态的对比,描绘了山谷中云雾缭绕,树木若隐若现的景象,展现出自然界的灵动与变化。“钟残月在楼”则通过钟声与月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静谧祥和的氛围。
后半部分“烟萝和露滴,风叶乱泉流”继续深化画面,烟雾缭绕的藤蔓与露珠相映成趣,风吹动树叶,扰乱了泉水的流动,这些细节描绘出自然界中微妙而又和谐的共生关系。“禅暇閒来往,东西溪上头”则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与心境,他在这片自然之中寻求心灵的平静与解脱,往来于东西溪流之上,似乎在寻找着内心的安宁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秋天山林的独特魅力,更传达出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感悟,以及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渴望。
呼猿涧西藏石笋,丹桂苍松达鹫岭。
几年陈迹绝纤埃,一旦佳名同清景。
山家时喜来五马,相携款曲空岩下。
遂许诛茅结小庵,异日功成伴潇洒。
庵成可以资静观,目前直见江湖宽。
邺公政简每频到,试茶笑傲浮云端。
物外似忘轩冕贵,此中深得林泉意。
野人陪著病维摩,游息自同方丈地。
芳猷从此流千载,且得而今光胜概。
蛟门南去鸟,此地望迢迢。
积湿侵幡黑,生寒入梦飘。
见灯归舶夜,闻偈解衣朝。
土植皆为药,山枝不满樵。
暗光珠母徙,秋影石花消。
拟候槎回汉,宁甘客老辽。
却寻徐福岛,因问秦皇桥。
于彼看日出,羽旌焉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