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才有积病,我负二宜休。
五十为亲养,恳乞江东游。
入爱萱草荣,出欣泉水流。
野服听沧浪,近有忘机鸥。
前时堂中人,今为山下丘。
一拜扶两仆,敢望夔龙俦。
岂不念上德,万一涓埃酬。
长揖谒廷陛,此事今有不。
近步亦藜杖,遥情抱幽忧。
柴桑有遗矩,吾当此中求。
无才有积病,我负二宜休。
五十为亲养,恳乞江东游。
入爱萱草荣,出欣泉水流。
野服听沧浪,近有忘机鸥。
前时堂中人,今为山下丘。
一拜扶两仆,敢望夔龙俦。
岂不念上德,万一涓埃酬。
长揖谒廷陛,此事今有不。
近步亦藜杖,遥情抱幽忧。
柴桑有遗矩,吾当此中求。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邵宝所作的《和陶韵二首(其二)遥情》。邵宝以“和陶”为题,显然是在模仿陶渊明的风格,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疏离。
首句“无才有积病,我负二宜休”,诗人自谦无才,却因积病而感到负担,暗示了他对于官场生活的不满。接着“五十为亲养,恳乞江东游”,表明他已年届五十,为了照顾双亲,请求调任至江东,表达出对家庭责任的重视。
“入爱萱草荣,出欣泉水流”,诗人描绘了进入官府时对萱草的欣赏,离开时对清泉的喜爱,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接着“野服听沧浪,近有忘机鸥”,进一步展现了他渴望回归自然、远离世俗的心境,与鸥鸟相伴,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前时堂中人,今为山下丘”,通过对比昔日同僚如今的离世,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接下来“一拜扶两仆,敢望夔龙俦”,诗人虽不敢奢望成为像夔龙那样的杰出人物,但对能够照顾家人感到满足。
“岂不念上德,万一涓埃酬”,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即使无法做出大的贡献,也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长揖谒廷陛,此事今有不”,诗人辞官归隐的决心,不再追求官场的权位,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自由和平静的生活道路。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家庭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官场与田园生活态度的转变。